close

小樹實習總心得

 

 在神面前,萬華出生的孩子,身上都帶著福報而來,他們比別人更接近神與信仰。但也因為這樣,他們承受比別人更多的考驗。

 

 會選擇西少,是朋友告訴我:西少是個很不同的地方。她形容:他們做的事跟別人不同,是真正在做的人。後來,基於好奇我開始上網查詢,並試著瞭解他們的不同,然後我就愛上了西少,並希望自己一定要到西少實習。

 

 說實話,到西少沒有退縮是騙人的,在我的成長經驗裏,對人一直帶有恐懼,那恐懼不是因為害怕少年,而是成長中太多人為框架形成的恐懼,可是西少對少年的真誠與熱忱吸引著我,從外展手冊讀到的內容,也讓我相信在這個地方可以不再需要回答別人所質疑的為什麼,因為這裏的人接近同一星球,他們把付出當飯吃,工作即生活,生活即工作,他們對於團隊高於個人,但又不致於因團隊而失去自我(像蔡蔡說的-都是一群瘋子啊!)。所以,在西少每經歷一星期,就讓我把恐懼放下一些,並且終於發現自己並不孤獨。

 

群組會談

 

 這個特別的工作手法在西少,可以說是化整為零、化零為整的工作方式,會談時每個社工員可以依所遇少年,依人數多寡分批或個別與少年們談話,由於環境是少年們自己的場域,少年們比較容易自在的對話。如同在第六週時所寫對群組會談的感想是:會談時藉由此種模式,少年們的對話可以互相參照,並做核對,在這種狀況下呈現更接近真實狀況。

 

 我感受到的群組會談重心並不是要放在利用這個模式知道多少孩子的事,並且拼湊到多接近真實,那部份其實是額外獲得的資訊。群組會談的重心是-藉由這樣的會談過程,讓少年們學習不同方式的思考、不同角度看待問題,並更加清楚自己的想法。額外獲得的資訊是社工們貼近孩子所需要,但會談的目的是給予孩子更楚的角度思考與處理,他們週遭正在發生的事情。這部份要靠社工員以開放式問句適時的抛出問題,使對話過程少年們可以再一次將經驗反思,藉由這樣的反思與澄清,更加明白自己的想法與問題。這種模式的對話會進一步影響孩子,使孩子在與自己對話時更有機會做更多的自我覺察。

 

 經歷外展時,我很深刻的印象是,時間再晚社工們都願意在街上找到孩子,並且想和孩子們再多聊聊的精神,而且他們開放式的語言,不給予孩子任何框架限制,接納孩子每一個不同的想法與聲音,用個別適合的方式予以回應。這些並不是只是因為他們是社工員,而是因為出自於內心對這群外展所接觸的孩子真正的關心與看顧。在外展時,可以感受到是因為一種熱忱與發自內心的真摯,才能夠化為行動並成為一種實踐,這份實踐不為工作,是一種真正的愛。

 

酷樂園

 

 與外展少年們不同的是,酷樂園內的孩子一般感覺比較沉默-在他們對你還不熟悉時。通常他們對你的觀察期會比較久(或許也因為一星期接觸的時間有限,相對拉長彼此觀察時間),而且比較靜默。或許,是不得不習慣來來去去的實習生,他們也必須面對比較多的陌生與磨合,因為每一次新的實習生來臨代表一次新的開始與離別,所以可以感受的到酷樂園的孩子們,會用著自己的方式面對這種看似固定,其實卻一直在變換的各種人。這之中有一種氛圍是,信任的尺寸到底該拿捏多少?這個人實習完很快就會離開了,持續不停的變換著。我很好奇的是,少年們能否理解其實每一次的交會,都有一定程度的真正交心在裏頭,這不是光只為了實習,也不只是實習完就沒有。有一種關心,不會僅止於此。實習生的離開,或許無法再接觸,關心會長存在心裡。

 

 在酷樂園我學會了幾種還不是很上手,但己經夠去拐小孩的魔術,也比以前還會玩乒乓球-至少會計分,還有打UNO(在仍被取笑的階段)及水果心臟病,這些都是辛苦的少年們,不辭辛勞教我這個老是忘記手又挫的實習生,真的非常感謝。

 

與幾位少年對話感想:

 

 我想對所遇見的少年們說:這世界上有很多奇怪的成人,他們用自己所建立的法條,蓋起所謂感化機構,企圖用矯正的方式,以矯正之名,行刑罰之實。而他們不見得知道究竟裏面是否真的能感化那些青少年。

 

 很多時候,大人不明白為什麼孩子不想回家;他們也不明白,為什麼一個孩子會不斷的情緒失控,犯下錯誤。他們用他們所知道的法律、規則及處罰,與他們以為的方式試圖”修正”他們眼中的”錯誤”,卻沒有也沒時間看背後的原因。很多時候,因為他們不曾經驗過,有家歸不得、一個人在外卻那都沒有地方去的孤獨。當然,其實也有很多時候,他們是不曾經驗過,沒有第二個方式面對情緒的成長歷程。所以他們看不到背後在少年們內心深處的痛,只看到他們表現在外的以為的堅強,硬碰硬的撞擊少年武裝的外在。

 

 不是每個人都認為應該回家,當你不想回家時,一定有你無法踏進那個家的心情,究竟是怎麼樣使你受傷的心情,只有經驗過的人才會懂。在還沒有一個地方可歸屬的時候,請一定要好好照顧你自己,不要受凍、挨餓。

 

 真的有人為你擔心、關心你還好嗎,你不是一個人。

 家,在每個人心裡的定義,只有你知道希望它是什麼相貌,當你找出方法成就你所想要時,踏進去的那一步,才能真正擁有家的感覺。

 

 有時候我很想說,孩子,真的辛苦了!成人要能理解己經過去的生命感受,有時真的不那麼容易,就算讓他們重新再活一次15、6歲,可能他們也不會懂。

 

 當他們無法包容你們時,能不能請你們,就包容自己,原諒那些成年人所無法重來的青春歲月,也為你們自己的青春歲月,活出你們自己的模樣。

 

宣導設計與海報

 

 一開始聽到要設計宣導時背後起一陣冷汗,因為在學校完全沒有學到過這塊,回家後滿腦袋開始被宣導資料內容塞滿,又擔心海報美工部份會做不好,一整個陷入宣導焦慮。當第一份設計的問卷實際外展過後,才開始有種只要試不要怕的精神。慢慢發現不管怎麼樣,設計的東西其實少年們都會願意試看看。

 

 設計宣導除了要注意內容用詞,與是否能正確表遠我們所要帶給少年們的外,最重要的是儘量活潑不要太過刻板化,使少年能在類似遊戲中學習,也產生比較多的效果。製作的過程中,每一次的修正社工們都會給予我新的啓發,並在用詞上提醒是否切合問題,或確認問題中想給予少年們的是什麼。許多細節,經過社工詢問,讓我可以再次確認或將題目、答案修正表達更與宣傳主題貼近。

 

 以往參與別人的宣導活動,從來沒有想到過一份問卷及活動如何在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帶給參與者不論外在或內在的思省,雖然學校有團體課程與問卷設計,可是實際著手設計與構思時,才發現其中許多巧思背後的反覆斟酌。也許題目只有少少幾題,也可能蘊含大大深意。

 

 對於中心社工在這部份給予我的協助,很感謝他們用啓發式,讓我在過程中有更多思考,並學習到每一個問題或答案存在的位置擺放,在設計時都要清楚它的意義,也要去多思考不同立場看到,所會轉換成的是什麼。

 

結語

 

 我很幸運的還不知道什麼是制式框架,成長過程中也並不是在主流世界的價值觀之下成長,雖然那些不知道的主流價值相對是我的另一種被受限,但因著西少所沒有的框架與限制,讓我少去將自己解構再重新建構的過程,比在其它地方更快建立多一點如何與少年互動與建立關係的學習(這裏指的是面對少年時並沒有這群孩子”應該如何”或”怎麼會這樣”的距離或視角)。面對未來可能遇到的限制,其中很大一部份是,再經由這次實習後,我更肯定寧願花較多時間先貼近案主,並且不是以問題去區分看待案主,在服務案主最急迫需要解決的問題時,要堅持用案主的步伐,而非社工員的時間限制面對案主。倘若我們只是一昧尋求”解決"外顯看的見、以為的問題,對事情根本的核心沒有去看見,社工員將會重覆不斷在問題循環裏,苦於忙碌。

 

 實習的過程中,每一週都有不同的反思,同時實習生彼此相處時也有許多的學習與經驗,不止是與少年們相處,包括和社工們相處也都有許多經驗過程。實習後,真正能體會實習的意義與重要性。進入西少實習,我很欣賞這裏整個團隊的默契與氛圍,對於實習生給予高度的彈性與空間,當有問題時,只要能找到社工有時間的機會,他們帶領的方式絕對不是丟一個答案給你,會反過來用問題讓你可以激發更多思考空間,這種類似腦力激盪的模式使整個討論空間變更活潑有趣。

 

 回顧這幾週,由一開始帶著擔心漸漸輕鬆,接觸並發現不同少年的特質,跟少年學習的過程,充滿驚喜與歡樂,少年們的包容彈性遠比老是制定規則的成人大,當和他們一起玩遊戲犯錯時,他們仍然很有耐性一再的講解、說明,甚至重覆示範到你懂。

 

 身為社工,長時間被報告折騰,沒有報告又無法呈現主流文化要的東西,然而人與人的互動是活的,是有流動延續的時間帶,在人內在本有的復原力之中,相信我們可以替案主找到他本身可以面對生活與未來的力量,也是做為社工最根本的使命。所以在這裏,能學習到與孩子真實相處貼近是最重要的,沒有貼近就無法知道孩子真正的需要。

 

 西少實習給予我最多的是隨時隨地對每件事的思考,有時看似不經意,卻有深遠意念,有時看似有深遠意念,其實只是不經意。那份不經意,是由日積月累深殖在潛意識下的思考形成。如同學習社工們與孩子的開放性對話,藉著一次次跟隨外展,慢慢將社工們所使用的開放性語言內化到自己心中,再一次次經由每個可能的機會使用並做更深的內化,直到成為自己的一部份。

 

 在這裏,學習的不是制式框架下的東西,寫好一份報告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怎麼在相處、對話、行動裏,找到你自己的方法。實習的過程,也是尋找自己的過程,經由不斷反思,理解事件對少年的含意,同時理解事件自己的含意清楚自己,在兩者間取得真正不是因為個人,而是對方的需求,也就是真正的看見。

 

 西少與少年的相處中,特別著重復原力。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復原力,但常常需要有人去推動、支持,才能讓人將這股復原力發揮出來。我沒有特別的信仰,但很喜歡在馬太福音十三章24-30節的一段小故事:

 

 「天國好比有人把好的種子撒在田裡。大家睡覺的時候,敵人來了,把稗子撒在麥子中間,就走了。到了麥子長大結穗的時候,稗子也出現了。莊主的僕人前來說:『主人,你撒在田裡的是好種子,這些稗子究竟從那裡來的呢?』他回答:『這是敵人幹的。』他們就問:『你要我們去把稗子拔掉嗎?』他說:『不必啦!因為你們拔除稗子的時候,恐怕會連麥子也拔掉了。讓麥子跟稗子一起長吧;收割的時候,我會吩咐收割的工人先拔掉稗子,捆起來燒掉,然後收聚麥子,儲藏在我的倉庫裡。』」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各種不同的種子,有好種子也有不同於好種子的種子,人生的路途中隨時都可能因為各種事件穿插帶入不同的種子在生命裏,如同人都有光明與陰暗面,我們不僅止於要看見孩子正向良善的一面,也接納並看見孩子心中也會有的黑暗面與不完美,當孩子瞭解這兩者都被看見與仍被接納的同時,才能讓他真正明白自己值得被愛、被肯定的部份,唯有孩子接受自己與他人都有這部份並仍被接納時,復原力才會在孩子身上被啓動、被看見,並且在孩子身上收穫。

 

 看見的過程是緩慢的,尤其是關係的建立,必須和孩子一起走上一段路,當我們陪同孩子一起走在他們人生的道路,一段旅程時,如何不僅止是陪伴,而是真正能帶給孩子一些看見,我們自己必須先是清楚的人,知道孩子正走的路。雖然是陪伴,但在陪伴中更有另一種清楚與肯定。唯有我們先知道一種清楚,才不致於在與孩子相伴的過程中,與孩子一同迷失在廣大的叢林中。

 

 最後我想引用一段古倫神父所說的:唯有敢忘我地認真付出的人,才能贏得生命。唯有不再圍繞在自我中心的人,才能真正活在當下,並與內心和諧一致。生命必須流動,在那些無法流動的地方,我們就會錯過生命。

 

 西少,有一群忘我認真付出的人,也有活在當下與生命一同流動的社工們,這裏做的不完全是社工的工作,真正在做的是人與人的工作,也是神付予我們在世上所要努力不懈的工作。在實習當下令我也很感動的是,背後支持他們的做法並不以主流框架限制他們的善牧基金會,沒有善牧的支持,這神所付予的工作絕對無法繼續與前進,當瞭解這些以後,才能真的明白並且懂何謂:唯愛完成一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西區少年服務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