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生:黃宜靜

 

學校督導:謝美娥 老師

 

機構督導:莊耀南 督導

 

 

實習總心得─自我成長日記

兩個月的實習日子,晃眼間已近尾聲。在西少的每一天都過得充實,因為總會在少年、機構社工和實習夥伴身上有所看見與學習。而在兩個月中我們一同寫下一篇篇精采的回憶。這些光陰,紀錄的屬於我們的青春、記載著我們的成長…

自我成長日記一:跳脫框架,與少年「同在」

在到西少實習之前,有許多人急忙幫我打「預防針」,像是:西少的孩子很複雜、比較難接觸等。而在被施打了疫苗後的我也帶著十足的「心理準備」與這群少年相遇。然而,實際接觸後,才發現不論是中心的少年或是外展的少年,他們沒有自身想像中的可怕,也才發覺原來自己起先是帶著「世俗的有色眼鏡」看待他們的,而這層眼鏡讓我與他們有了距離、使我裹足不前。而當我把眼鏡拿下,我開始進行解構與建構的過程……

他們也許是複雜,但也更讓我看到他們在複雜環境中呈現出的成熟

他們也許是難接觸,但也讓我看到他們層層防衛中潛藏著受傷與脆弱的一面

 

在聽完有些少年的成長環境與故事後,深感他們有超齡的成熟,他們就像是一株株的雜草,堅毅的在困頓的家庭或社區環境中生長,他們的堅韌讓人心疼與佩服;有些少年一開始很難接近,甚至像刺蝟般的防衛,但當你了解他的防衛是長久下來為了保護自己和想保護的人所呈現的面具時,你就會佩服他們的勇敢。

解構之後,我開始能與少年「同在」,以一顆想要了解、關懷、陪伴的心態與少年在一起。聊他們想要講的話題,而不再以自身想收集的資料為主軸;陪同做他們想做的事,那怕只是坐在一旁靜靜陪伴或觀看他們打球也好,這些都讓我感到開心。我重新的建構的自己看待他們的視野,也再一次的調整對實習的期待,在實習前總有偉大的想法,希冀自己可以在實習中實際處遇少年們的狀況,並看到他們有所改變,然而在接觸後,發現他們最需要的其實是「關注」和「陪伴」,我們的關注讓其感到被愛、被肯定的幸福;我們的陪伴讓其不孤單。重構後,我們同在,一起走入彼此的生命中…

 

自我成長日記二:對社工樣貌的跳脫,並發現沙拉拼盤的美味

在實習之前,我對社工樣貌的想像是溫柔和藹、冷靜、有耐心……,總覺得這是在經過「專業訓練」之下,社工員所應該呈現的樣貌。但來到這邊卻看到了不一樣的社工樣貌,有一次機構的社工討論著等會要圍毆少年,而且果真拿安全帽在中心追逐少年;外展時,社工有時也會跟少年罵髒話作為口頭禪,或當少年生日時會笑鬧著要「阿魯巴」;有時社工也會跟孩子嬉鬧或打屁聊天、對少年生氣。這一幕幕…皆瓦解我對社工的想像框架,也體會到社工與服務對象的「友伴」關係,原來社工與案主的專業關係是可以這樣的自然,社工可以對服務對象表現出他們的憤怒、調皮等真實的一面,社工的形象雖然少了一點印象中所謂的「專業」,但卻多一些貼近。這讓我進而思考著,原先想像的社工樣態,真的適合每一個服務對象嗎?在這專業的訓練之下,會不會也讓工作者喪失部分真實的自己?而如果披著「專業的外衣」,是否會讓服務對象感到有距離,而「專業的案主」是否也就是這樣產生的?

我還記得有一次外展結束後,我詢問社工「為何我們外展不穿上西少的T恤,如此這樣少年就可以很快的辨識我們是誰?」,而社工員的回答是「穿上統一的服裝,雖然可以讓少年很快的知曉我們是誰,但是這樣就沒有個人特質的呈現了。少了辨識的T恤,社工們更需使出渾身解數的凸顯自身的人格特質和特點來讓少年記住我們,如此少年會記住的不只是西少的T恤,而是更真實的社工」。

確實在西少與社工們相處的兩個月來,我感覺到這裡每一位社工的特質真的都很不一樣,有些是氣質美少女、有些是給人印象迷糊的傻大姊、有些給人莫測高深、有些給人是大姊頭、有些……,貌似非常異質的社工,然而卻在服務青少年時又是這樣的融合,有著秉持共同的服務目標,加上特質的不同,讓青少年服務顯得更為多元與富有創意,我想也許透過這樣異質組合的「拼盤沙拉」,才適合喜歡求新求變的少年吧! 在這裡我看到了社工員的本身特質與專業融合後,所呈現的百百種樣態,觀見友伴關係的存在,更讓我看到了有「血肉」的社會工作服務。

 

自我成長日記三:群組工作,合作學習

在西區中大多都是以「群組工作」為主,不論是外展、方案皆是。而在實習中除了與社工們有所討論之外,實習生生之間也是需要互相配合的。自身雖然

有過實習的經驗,但這卻是第一次與其他實習生有這麼密切的合作。

初期在與其他實習生合作時,因為深怕自己過度的給予意見以及指導性的建議,會讓其他實習生感到不舒服和喪失了讓他們從實做中學習的機會。因為這層擔心,使得在討論第一次拾食樂方案時,面對設計者如轟炸般的提問時,頗感壓力。另外,自身在設計方案活動時,也因為對於夥伴還尚未有足夠的信任,因而將一切事情攬在自己的身上,因而搞的很疲累。一方面我怕答/做不出來會讓人覺是「不專業」;一方面也懼怕自己的意見或言論會讓設計者受傷,而破壞關係;就在這樣的糾結之下,第一次的合作經驗讓我覺得很挫敗。

而後在團督時,經社工帶領我們討論對團隊的期待,才發現一直以來我們都傾向任務導向,而在合作的過程中忽略了情感上的支持與信任,也許夥伴要的不是建議,而是鼓勵以及同在一起的感覺,而後我們開始會詢問彼此的需要,適時的關心實習夥伴的狀況,也了解到團體的成敗也不再是設計者一個人的重擔。另外,也觀察到每個人的工作方式不盡相同,有些喜歡自己獨立思考、有些人喜歡從討論中獲得想法,因而在合作的過程中也需要尊重個體的差異性,並從中適時地提供所需要的協助,這種學習體諒、尊重、信任的團隊工作歷程,讓我們的合作開始有「溫度」……。

然而,我也發現我們團隊的「感溫」,並非每個人都相同,小團體存在於實習生之間,討論和情感支持好像限於某小圈子中,因此讓合作總無法非常契合。而面對此狀況的時候,卻發現自己是選擇以「靜默」來順應,也許是因為自己也身處在這一群小圈圈中,因此不知道該如何點明這樣的狀況,亦害怕點出來後會被排出在外。雖然很想改變這樣的動力,但是卻貪圖在中心的寧靜……。

此次的群組合作經驗雖然不是非常的理想,卻也讓我發現自己在合作中常會跳脫現況當個「局外人」的評析,但又因己為「當局者」而害怕有所為。而如此在團體內外的游移,不僅無法促進團隊的合作,更無法改變自己想改變的現狀。經過此次的經驗後,讓我益加體驗到群組工作除了需要情感支持外,更需要磨合的勇氣,以及與大家同在的心。

 

 

自我成長日記四:如萬花筒般精采的外展

先前期中實習已接觸過外展,自認已經具備主動出擊的勇氣,以及「厚臉皮」與少年攀談的本事了,然而首次遇見西區的街頭少年,卻依然讓我感到退卻。西區中濃厚的陣頭文化、青少年的特質、外展的方式、社工員的合作等和先前外展皆截然不同,讓我看到了外展模式因地、因人而呈現出多變風貌……

初與西區少年接觸時,看見他們身上嚼檳榔、刺青、滿口髒話、玩陣頭等,這和期中所遇見的少年相較起來,讓我覺得更具「危險」氣息;連外展的方式也與先前以球類活動為媒介的方式不一樣,而是以人為主的群組聊天。起初我感覺自己的腳好似被纏住,嘴好像被縫起來,我不太敢走過去,也說不太出話來,僅能放大我的耳朵和眼睛,一方面觀察社工們是如何與少年互動的、另一方面傾聽他們對話的內容。在過程中我發現,社工員除了善用個人特色之外,還與其他夥伴相互合作,像似在唱雙簧一樣搭配著與少年對談,讓整個談話的氣氛變得熱絡且自然,而也就因為這樣輕鬆的氣氛,以及群組搭配給我的壯膽,讓我逐漸卸下膽怯,準備與少年們來場真實與真實的碰撞,會用真實這個字眼,是因為在外展中我們走入少年的生活場域、聊現下的生活,而社工也無過多的專業建議、會談加身,僅用一顆最開放、接納的心去接觸、互相了解和陪伴。

在萬華區外展中也發現有穩定接觸的少年族群,社工員會根據每一團體所顯現出的特徵給予命名,像是「換換愛」「刁牌組」等等,而社工會從與少年相處的過程中,發現他們潛在的議題(像是:身體界線、打工資訊),並透過外展中的談天或是活動的舉辦,讓他們正視或增進他們的知識,或是趣味活動的舉辦,(像是:漆彈、八仙遊玩、十字路口),添增少年生命的豐富度。

在這邊的外展,讓我學習打開眼睛和耳朵,學習去觀察和傾聽,也在過程中脫去專業的隔閡,真實的與他們接觸。也許就像善牧基金會出版的外展手冊書名《街頭遇到愛》一樣,我發現自己對街頭群少年能以最單純的一顆關心與他們相交,,也因為愛讓我跟他們有所交集,走入我們彼此的生活中,讓外展工作、我與少年的生命變得更為精采。

 

自我成長日記五:當同化者與適應者的相遇,經驗學習圈的圓滿

還記得第一周時,機構的社工讓實習生測驗自身的學習風格,而發現我與督導恰好為相異的適應者與同化者。身為同化者的督導專從理論或書籍中獲得知識或啟發,並擅於理性分析與整合;而身為適應者的我,則常從外在行動、經驗中體驗出知識。

起初適應者與同化者督導相遇時感到有些害怕,因為「行動先於思考」的女孩,每當分享自身的行動經驗後,卻不知道該如何像同化者一樣的彙整這些經驗在自己的「學習櫃」中。而在同化者督導的善誘之下,才讓適應者女孩進一步的將所經驗到的事物進一步的反思,並與自己的生命經歷做比較與結合,讓我的經驗學習圈變得更圓滿,每次督導完後常有「原來自己內心是這樣想的」「原來是以前這樣的經驗在影響我的…」之感。

僅可惜討論的時間僅有幾次,適應者女孩有許多經驗無法及時的加以討論或深化,但我想這也是女孩接下來所需要面臨的長遠功課,感謝在實習中與同化者的相遇,其教導適應者女孩如何去深化自己的經驗、幫助其重整了自我的生命經驗,女孩的經驗學習圈開始走向完整……。

 

自我成長日記五:發現不一樣的黃宜靜

在西區實習的兩個月中,更多時候我都發現到不一樣的自己,在與酷樂園少年相處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有著愛惡作劇,卻迷糊的傻大姊個性,而這樣的個性其實讓少年會覺得較容易的親近,在與少年建立關係上找到自己的「撇步」;在與實習生和社工合作的過程中,我看到了那理性、任務導向、愛緊張、過度在意別人的眼光的自己,這讓我忽略了給予同伴關心和支持重要性,也忘記享受過程中那珍貴的感性交流與同在的美好;在與督導個督時,發現還未能將經驗深化到內心深層思考的自己,以及表面偽裝堅強但實則尚未復原走出喪親悲痛的自己,讓我學習去挖掘先前經驗與想法並嘗試與現今做比較和連結。另外,亦從參與「真的有青少年自傳劇」中,看到自己在與團體成員分享生命故事後的釋懷,以及感受到類家人關係的溫馨。

這兩個月就好像愛麗絲夢遊仙境一樣,給我前所未有的冒險體驗,一場精采的冒險旅程,讓愛麗絲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和自己。感謝西區的少年、社工、實習生陪伴著我一同經歷這場奇遇,我們的故事還未完待續中,它會持續的陪伴我前往社工之路邁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西區少年服務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