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學年度 西區少年服務中心 期中實習總心得

一段與"真實”相遇的旅程

學校督導:楊佩榮 教授

機構督導:蔡慧敏 督導

學    生:鄭涵尹    

  

真實的社工與青少年

進入西區少年中心實習之前,不斷被告知或提醒青少年”不好搞”,實際上,進到西區少年中心的場域之中,每一次與他們的互動,都像在閱讀一本書或看一場電影一樣,他們是那樣真誠且坦率的將自己的生命故事與我分享,雖然,要讓青少年願意與我互動,必須要有死皮賴臉、窮追猛打、不斷搞笑的功力,還要帶著正向眼光、開放、耐心等待、幽默等態度,他們才願意卸下心房與我互動,真正接觸過他們之後,發現這群青少年相當可愛和真實,在他們身上所學習到的是怎麼真實的做自己、面對每一次的突發狀況怎麼因對、在困境的生活中怎麼成長以及試著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這些對他們來說是何其困難,但卻願意一步一步去做,雖然需要的時間比其他的孩子多上兩、三倍,但我想你們所獲得一定也是別人的兩、三倍,甚至更多。

我所看到在西區少年中心的社工也都是很「真實」的,但是這個真實卻是我在實習過程一直在探索的,對於真實我與社工我是分開抑或是結合在一起的?與青少年工作時,有時會有情緒的狀態,過去的學習,社工應該要無限的包容案主,但那不是真實的自我,我在這裡學會察覺自己情緒的狀態,雖然我們還是要包容青少年,但告知青少年我自己的感受是重要的,當說出我自己的感受時,我才不會帶有情緒的與青少年互動,當我有情緒時,是會影響我與青少年的工作的,因此在與青少年工作時,真實的樣貌是有助於我們與青少年互動的,而,如何真實的呈現自我,需要社工對自己的自我認識及瞭解,練習看到自己真實的樣子,在真正了解自己之後,才有辦法用自己最真實的面貌與青少年相處、貼近青少年。

 

以家為中心的設計及工作模式

西區少年中心以家的概念佈置中心的空間,讓青少年進到中心可以有像家一樣舒適的空間及環境,讓青少年在課後時間可以到機構休息、玩樂、聊天,不僅是空間上的概念,社工是以關係在與青少年工作,期望與青少年建立長期且穩定的關係,扮演青少年在生命中重要的成人角色,這樣的工作方式也讓已經結案或成年可以像回家一般,回到機構與社工有延續性的關係及互動。而我以一個實習生的角色進到中心,與青少年的關係是有中止的一天,雖然沒有辦法做到長遠的關係互動,但是在這個階段,我們可以與青少年相互討論、互相成長,了解青少年的態度、觀念,分享自己的態度、理念,作為他們的正向成人,並可以在與我們的互動中感受到自己是被看重跟值得被愛的。

而在酷樂園設計食堂時間全面停機的設計,讓青少年拋下手機、電腦,跟其他人進行互動,並在這段時間,介紹新的成員、宣布重要的事項,在飯桌上聊生活瑣事,對彼此有更多的認識,讓大家就像一家人一般互動,提供青少年有正向家庭式的互動體驗。而在食堂前需要由社工或青少年一同準備當天的菜色,在與青少年一起準備食堂的過程中,與青少年討論要吃甚麼、一起到全聯購買食材,反思自己在我的生活中,從來沒有跟家人一起外出買菜的經驗,但是,這樣的經驗可能對青少年的感受為何,可以利用一同外出的機會,了解青少年在自己的家庭中是否有相似或不同的經驗、討論青少年是否曾至全聯購物、購買的經驗為何和陪同他購物的對象是誰,透過外出購物的機會對青少年的家庭互動有更多的了解,而且社工的會談可以在不同的場域上進行,運用不同的場域可以討論到不同面向的議題。

 

群組會談及外展工作的新嘗試

西少運用群組會談及外展的工作方式與青少年互動,一開始進到西少時,對群組會談的方式相當不熟悉,而且在過去的學習及工作上的經驗,都是一對一、跟案主單獨在密閉空間進行會談,才不會因此受到別人的影響,但在這裡學習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工作模式,一開始總是在旁觀看不知道該如何加入,後來才能夠慢慢地在會談中加進去,到後來能夠與青少年約定時間進行群組會談,真正操作起來才發現不簡單,要如何同時兼顧不同的少年,雖然有設定目標,但也要因應當下會談的狀況,隨時進行調整,但也發現到在群組會談的過程中,藉由不同的社工或青少年相互拋磚引玉,激盪出不一樣的火花,常有青少年在旁爆料,讓社工可以知道更多有關青少年的訊息,也可以因此看到青少年間的互動關係、他們之間運作的動力及脈絡為何,但也因為群組會談,有些話題少年可能不一定願意在群組中討論,而較難以深入,這是在群組會談中的限制,因此,社工在發覺此狀況時需要約定個別會談以彌補運用群組會談的限制。

利用外展工作在社區中發掘可能需要服務的青少年,社工的積極度及團隊合作的默契相當重要,這學期接觸到的外展少年年齡層較低,所面臨的問題及狀況偏向於學校及同儕互動,與過去所認知的外展少年有很大的不同,針對這群年紀較小的青少年所設定的工作目標為預防,讓他們可以更清楚自己對於未來的想像及協助他們往自己理想的道路前進,不要因為對生活的迷惘而落入毒品及角頭的世界之中。

 

是界線還是界限

界線的問題一直充斥在我的實習之中,從青少年送飲料、生日蛋糕、青少年對我喜愛的表達到要結束實習前青少年面對離別,希望可以利用FB繼續聯絡的期待,過去,我在界線上是相當清楚的,為確保專業關係,避免影響社工之判斷,不能收受案主所贈與的東西、為確保社工安全,盡量不要飲用案主所提供的飲料或開水,這些觀念都深植在我的腦海中,因此,在面對青少年不斷挑戰我的界線時,卻我身處在西少的環境,接收到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價值觀,與青少年的關係是相當平等的,與青少年的界線我感受到的是模糊的,讓我在這樣的環境下不知道該怎麼去回應,甚至擔心拒絕會不會因此造成我們之間關係的破壞,經過沉澱與反思,發現到過去與案主的關係中間有一道較為明顯的牆,自己慢慢從過去較為嚴謹的狀態,到現在對於倫理界線有較多鬆動的可能,並在過去嚴謹的界線與現在較為鬆散的界線中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並且可以適時保持彈性,並且能夠考量到自己的舒適程度,若是青少年的禮物會讓我感到壓力,我可以拒絕並真誠地告訴青少年我的感謝。我覺得在關於界線的反思中,不停挑戰過去訓練背景給的”知識”,到底自己被規訓成甚麼樣的社工?為什麼收禮物這件事情是不可以的,讓我重新去了解這項規定的背景因素,讓我不會在卡在能不能收禮物這件事,而是重新去定義送禮物這件事,從案主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為什麼會想要送禮物,而自己為什麼會不想要收下禮物,而我所遵循的判斷是甚麼。

 

兼具人味與專業的社工

主流與非主流-以復原力為主之工作模式,在西少所經驗的青少年工作模式與過去我所學習到的社會工作模式有所不同,社工與青少年的關係不是上對下,權力結構的關係,而是與案主平等的夥伴關係,在西區少年中心社工運用綽號的方式,拉近與青少年的關係。然而,過去我所學習到的是從「問題」的角度看待案主,接到個案之後,就開始進行問題評估,但是,在來到西少之後,看到西少對「人」的個別尊重、「正向眼光」與「復原力」的重視,不以問題導向的方式與青少年工作,而用正向眼光的方式與青少年工作,在與青少年會談的過程中,不著重在其所發生的問題,而是關心其個人的整體發展,從青少年的角度設定目標,學習將問題與人分開,不要用先入為主的價值觀批判他,在理解他的狀況之後再與其討論有沒有修改的可能,但這件事情對我來說並不簡單,因為那些價值觀是深存在我們的腦海裡的,應該要先將其放下,用好奇的心態了解青少年所發生的事情,但時常在訪談中不小心就透露自己的價值觀,因此,要做到對人的尊重、用正向眼光來看待青少年,還有一段好長的路要走,而且在過程中還會不斷受到主流價值觀的衝擊,因此,需要不斷的練習及反思。

來到西少之後不斷的解構過去自己在社會工作上的價值概念及工作方法,在過程中不斷的衝擊及反思自己過去的學習及工作經驗,在解構的過程中,常常有疑惑、懷疑、不確定的狀況,但在看到社工與青少年的相處時,卻可以正向的增強我在解構過程中的疑惑,在慢慢重新建構屬於我自己的一套社會工作價值觀念,但在離開西少之後,不確定未來所接觸到的工作樣貌為何,當我在不斷受到主流價值觀衝擊時,期許自己可以堅守在西少所學習到的運用「復原力」、「正向眼光」,做一位兼具「專業」與「人味」的社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西區少年服務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