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 社會工作

台灣海外實習總報告

姓名:李善裳

督導老師:劉柏傳

實習機構:財團法人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臺北市西區少年服務中心

實習期間:2015年5月26日至8月4日

 

一、      實習目標檢討

知識層面

 

1.了解台灣社會工作歷史及發展(特別青少年工作及政策福利方面)  

工作員透過不同的參觀及閱讀許多文獻的資料,了解到台灣青少年社會工作的脈胳與發展。在實習期間,工作員有機會參訪不同的青少年服務單位,包括善牧學園、蘆州少年服務中心、少年觀護所、少年法庭、慈懷社會福利基金會、豐珠國中小等單位,無論是其年報、講解會或是社工口述的經驗,都能令我從各角度去了解青少年的工作為何會有今天之發展。特別在由晚間外展及社區遊覽時,對於服務地區-萬華區有更全面的理解,因此可以把歷史及現況結合,呈現出今天的獨特的社區特色。

 

2.了解青年工作具體實踐及運作的知識 (機構)

工作員每天都使用大量的時間陪伴及接觸青少年,當中需要負責不同的工作及記錄,協助中心有效地為青少年提供多元化的活動及服務。當中包括中心劇點-酷樂園的日常運作、各類社團、出遊及特別活動等,完成工作後亦需要交回當天的社團記錄及服務概況,許多工作及參與都有效令工作員清楚運作青少年中心的具體實務。

 

3.了解台灣社會服務的具體工作方式及手法

工作員在參訪其他青少年中心有機會體驟不同中心的運作,例如蘆少的「自已飯錢自已賺」的青少年工作活動、善牧學園畢業禮、樂團的演唱會等,都能令工作員了解實習機構以外,不同單位如何配合當區特性的青少年作出相應的服務。

 

4.台灣青年服務的政策及福利

工作員在研習及進行導向報告時已從書本、年報及社工員口中了解了台灣青年服務的政策及福利的具體資料。在實習當中亦有機會陪件不同的少年經歷不同的狀況,例如陪伴青少年一同上少年法庭、參訪低收入家庭、至少年觀護所探訪少年,故都可以從中了解政策具體運行狀況及實況。

 

5.台灣青少年服務社工之角色及地位

機構有八名社工及一名行政人員。從具體的觀察可以留意到社工與少年親密而專業的關係及交往。機構以營造「類家」的方式陪件少年,當中重視共同執行及討論,近距離及有界線及有彈性的關係;而從參觀及交流討論會中亦發現不同社工有對於與使用者的關係有不一樣的態度及取向,當中社工呈現不一樣的手法及工作,令中心變得具特色及不一樣,這亦與服務價值及理念有關的。

 

手法層面

 

1.介入及與服務使用者溝通及相處技巧

透過大量的接觸交流,工作員由初期的不熟悉及不了解,變得較為理解及認識的青少年文化。因為到中心來的少年有不同年齡,不同生活習慣的少年,多向的交流令工作對於其年級、工作、升學、宗教都會有所了解。而參與國中小的畢業禮、到學校校訪亦令工作員因而熟悉更多,能開啟後此的話題,深入了解青少年狀況。

 

2.小組及活動組織及處理技巧

工作員透過參與及執行小組和外展宣導活動了解更多如何在青少年中心、外展及街頭進行有關青少年的活動。當中需要創意、吸引力及豐富的內容,才可以吸引到愛新好奇的青少年參加,亦令大眾更願意去接觸及改變對青少年。

 

3.評估及分析服務使用者的需求及可協助的資源

透過不斷的個案討論及交流,工作員更了解如何去介入及與服務使用者溝通。然而,社工對於改變大環境而言仍十分之困難,對於尋找可使用的資源亦有是有限。但對於少年而言,聆聽及陪伴才是最大的需要及幫忙。故在實習中較少去陪伴及建議少年去那個單位申請幫助,而多是去聆聽他的苦惱,分擔其情緖。

 

理論層面

 

1.青少年工作理論

工作員在不同的分析報告當中都需要運用到不同的理論,故對於青少年理論多了很多的研究及了解。而機構亦會提供團督及定期的課程,當中不斷的討論增加了工員對於理論層面的認識。以中心為例,中心有別於其他機構以「實證本位服務」或是「批判性實踐」為本,取「關係」為服務方針,並努力實踐於中心各服務當中。

 

2.個案輔導、小組及活動理論

工作員在進行個案輔導及小組活動時都會與社工及督導作出事前的準備及事後的檢討,當中亦會談論到不同的帶領及對話技巧及理論。而中心亦會透過課程去教導實習生如何把理論應用到遊戲、社團、外展活動當中。例如如何帶領討論反思、帶領及培養少年成為領袖。

 

二、      實習內容及學習成效檢討

工作員預期於是次小組當中會有一個個案輔導、一個小組工作及一個大型方案活動,然因為台灣及中心對於案主有不同的實務工作習慣,故工作員於當中未有機會進行如香港模式的一個一定期個案工作。在工作的過程中,工作員經驗到台灣獨特的工作技巧及實務,對於與少年同行,協助青少年有不一樣的體現及成果。

 

個案工作

中心採人本主義的理論,以無條件關懷、正向的眼光去看待青少年的狀況,亦不會以「問題」的眼光去處理他們不同的處遇及困難。中心認為輔導可以無時間、環境及空間的限制,強調此時此刻的交流,可以無時無刻都可進行對話,有別於香港慣有一對一封閉性的交談。因為,少年只要願意都可以來到中心拎社工聊天對話,當中十分有開放性,不乏輕鬆、深入交流及交互支持,是一個不一樣的關係呈現,當中交流亦十分真切及親切,有別非自願性及侷促的環境空間。

另外,中心亦會以群組會談的方式達致相互交流及朋伴支持,過程中令案主更有安全的感覺,互相亦為對方提供資訊及交流;社工之間亦可同時與案主建立關係,不再是個別的封閉關係,故每個社工都可以成為案主的支持者,隨時提供支援及承接問題。雖然不能以一對一的形式去了解更多案主,實習當中反而經驗及了解了很多案主的故事,當中亦能與督導一同分析及討論,在個案層面有許多的學習。

 

外展工作

中心採定時定點的外展工作,工作員參與了六次的萬華區外展工作,過程中觀察及體驗到有別於中心據點的少年特性及習慣。他們喜於與朋友聚集,一起聊天及運動,與聚集地點的店家及職員亦有良好的關係,展現不同於大眾刻板負面的印象。中心留意到外展少年會有不同的發展趨勢及周期,近年的外展少年年齡層較少,生活習慣亦較為良好,故這群外展少年亦會出現於中心的據點場地。當中看見了青少年中心服務的連繫及連接。外展少年與社工有良好的關係,還會有定期的出遊及活動,當中緊密的連繫看到中心多年來地區的基礎及努力,漸漸成為外展少年的一個重要支持。

 

小組工作

中心多以一次性及封閉性的社團作為小組及團體的工作,工作員表示希望嘗試挑戰一下封閉式的持續小組,中心亦表示同意及支持,故可以於實習期間進行為期六節的領袖培訓小組,過程中發現少年不同的特質及動力十分影響小組的進度及發展,唯當中深刻地感受到少年多樣豐富的才能及長處,慶幸當中能發掘及協助到他們的成長及學習,亦令工作員從他們的想法及需求上多作反思及理解,透過不斷的調整及改變去配合小組的發展及少年的狀況。

 

方案工作

中心與不同的單位多有合作,會有許多宣導及倡議的工作,工作員負責設計一大型的街頭宣導方案,於西門町進行有關了解少年,擁抱少年的方案,當中了解到大眾對於青少年其實抱著很高的期望,對於青少年而言產生了無形的壓力,宣導的工作似乎應該更多更多,從大環境改變青少年的處遇,才能令其在一個健康愉快的空間下發展。

此外,工作員亦參與了不少中心的方案工作,例如西少幫樂團、出遊活動等等,讓工作員更了解台灣的方案工作是如何設計及產生,當中需要創意、堅持及多變,才能符合少年的所需所想。

 

三、      個人成長及專業發展

「關係」及「定位」

 

記得第一天實習的早上,是中心還未開放的時侯,有一個少年走進中心就直接開門進辦公室開始閒話家常,中心職員是馬上走出座位走近,不足三秒就形成半圓近距離圍著少年。少年沒有後退防圍,而是習以為常的說著自已的故事,他們快速自然的反應告訴著這一切就是他們的一貫的相處模式。是親密的,緊密的。

中心與重門深鎖的機構不同,開放的空間建立了觸手可及的關係,少年似乎也習慣被三五七個社工圍繞著而不覺得壓力及尷尬,近距離的關係及直接交流應該就是對台灣社福機構第一印象。

 

另外,無論是來中心的少年或是外展接觸的街頭少年,他們都十分熱情主動,在他們眼中,中心的定位不是冷漠的「中立客觀」及權力制度的維護者,而是人性化及「與他們站同一邊」的人,這是十分重要的關係。面對我這第一次見面的實習生也會直言無諱記地說著他們最純真最真實的感受和經驗。這令我十分感動於他們對我的信任,也令我更加相信這一群少年心裡都很渴望表達分享,被聆聽關注。感激我這個外來實習生的身份令我們沒有太多身份及社區的牽絆,我甚至不知道他們的年紀及背景,我的不了解卻令我可以用更純淨的心態、沒有前設的去聆聽一個個不同的想法及故事。我相信兩者的關係的互動及相對的,這樣的關係建立於社工及青少年一直以來的交往及交流,同一片天空下,沒有那個地方的少年比較優良,也許只是香港的文化社會背景令到青少年有不一樣的心思及表達方法,而這些孩子更需要花費更多去令他們得到他們該有的少年生活。

 

「問題」及「選擇」

 

社會的政策某程度上是在令人進入不同的系統裡面以維持社會的秩序,然而現在社會在資本主義的背景下,人被迫進入工作勞動市場,重視資本及金錢。少年需要配合社會期望進入工作的成人階度,否則,少年就被認為是有「問題」的。

 

學習及工作被認為是「社會化」的一個過程及學習,然而當中其實有很多的可能性,例如少年如果沒有定期工作但滿足生活;畢業後沒有想要工作,家庭條件足夠下只是想要玩樂可以嗎?我們當然想到其中有很多的理由支持人們工作滿足人類不同層面的人生需求,然而政府現行的許多政策多半是把少年推到不同系統及市場裡面而沒給少年一個完善的保護。沒有機會在主流學科裡發展個人才能;學歷眨值,少年大學畢業後只能找到22K的工作;把家庭失功能的少年推回家裡、最後少年不喜歡家庭的感覺離開;工作不愉快,待遇也沒法令他向上流動; 情願流連街頭及朋友家。在兩個階度的過渡期似乎是不能空白的,社會把我們推進去工作領域,那之後呢?

 

強迫的教育政策使少年必須接受教育;然而他們必須花最少十年八年時間去學習,所教導的知識及教育當然是根據主流教育觀念去進行的,在接受社會化及建立自我的價值觀念塑造人格的同時,引導性的強迫輸入對於他們而言是怎樣的一個壓迫?知識的掌控者利用教育去令社會保有原有體系及價值,保持社會「秩序」?

 

在處理青少年的問題上,邊緣少年在非主流文化及價值下生存,在主流知識壟斷的環境下爭扎,奠定了這群青少年無權的弱勢位置幾近在社會、工作及學校都離不開管理及控制。把青少年迫入主流學習體系,了解不同所設計好的課程,投入他們預期的的工作就業,防止他們有機會去破壞規則,順利進到工作的階度,得到經濟效益上的最優化。而他們為只可以選擇唸什麼科而不是選擇唸還是不唸。學習及工作對於不同人有不同定義及意義,然而這連繫了我們使用我們福利的權利。福利對於我們來講是應該no work no welfare,還是welfare with no work?社會對我們的是work to welfare還是welfare to work呢?

 

「能力」及「尊重」

 

萬華舊社區也許離不開「貧窮」這個話題,然而貧窮是因為誰呢?是窮的人很喜歡住在這裡,還是政府讓窮的人都住在這裡?人的本能會希望自已在一個舒服的環境下生活,然而當經濟條件都不允許的時侯,只好在比較差的地方生存。政府在規劃的當下已經決定了這個社區的發展及性質,中低及低收的住宅高密度林立,草根行業及市場主導令社區在時代發展當中處於劣勢,加上支援系統的不足並沒有令社會的發展帶來生活環境的提昇,人們就只能停留在原有的地方掙扎卻又沒法逃出圈子外,跨代的貧窮亦繼而產生。為什麼年輕的未婚媽媽會處於弱勢,成為我們的服務的對象呢?除了社會道德倫理的探討,更多的挑戰來自教育、經濟等「現實」生存條件。

 

在一般情況,年輕少女在大眾的眼光下,不良經濟及家庭情況下生小孩是一件困難而辛苦的事情,所以社會普遍不支持她的決定。因為社會有很多的刻板生孩子條件加諸於少女身上,然而當一個年齡已達三十,但同樣經濟及家庭條件不住女性卻會受到較少的阻止。對於這個社會而言,年經媽媽也許「錯」在貧窮,令到社會需要多一份「重擔」。如果社會支援足夠、教育系統好、家庭功能佳等等,我們會擔心年輕媽媽「沒想好」和「沒能力」嗎?也許心理上沒準備好,但我/社會什麼都有,生孩子又有什麼關係?

 

社工在面對大眾主流想法及條件下,如何是真正地「尊重」案主的選擇是不容易的。特別是在建立深厚關係之後,社工當然希望以少女最大福祉為先,而個人感情的投放最令人容易左右別人的決定。要做到的也許是不止要告訴各種事件的利害,告訴事情中她有什麼可以選擇,支持案主作出未必最有利她的決定更是社工需要佐難以做到的絕對尊重。

 

四、      整體意見及感受

台灣海外實習的機會令我有機會在不同背景、政策及文化下從事助人的工作,感激西少提供一個十分彈性的空間去讓我在青少年工作、社會工作上思考更多,令我思考了更多在實務工作、理論技巧外的價值觀念、倫理界線問題。

這些看似模糊及個人的問題常常被許多刻板的規條及指引局限了,而在關係為本的中心基礎下卻每日挑戰著我們的行為及想法,如何看待跟服務使用者的關係、當中的界線及道德是如何劃分的?西少給予我們的是一個底線而不是限制,社工在服務角色上有更多自已的想法及選擇,這些矛盾及掙扎點需要好好地被重視及自身吸收轉化,成為每個社工獨特的工作模式及信念,才可在面對挑戰時堅持及肯定自已想做的事。社會上有很多的規條及限制,對於社工亦有既定的角色期望及定位,然而當中未必適合每一位的社工,為何接受、為何不接受,當中需要找出當中的原因及理由而非盲目地信守,這樣才能在以後的挑戰當中不為所動,真切地為服務使用者服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西區少年服務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