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本資料

1.1 實習生姓名:許頌欣
1.2 學校:香港理工大學

1.3 學系及年級:社工系二年級

1.4 實習時間:105523日-105730日(共十週)
 

2. 實習過程
 

2.1 個案訪談

 

在整個實習期間,我跟隨督導或其他社工到不同的地方進行訪案,主要在學校的團輔室或中心裡跟少年會面,了解他們的狀態或正在煩惱的事情是什麼,加以介入或提供支援服務,而少年大多是正在開案的對象、外展接觸的少年等。訪談後,我跟督導或社工會分享剛才的觀察和發現,他們會跟我說說關於少年的家庭背景,讓我可以了解很多,事後我也需要寫下會談紀錄,整理在會談過程的觀察和心得。

2.2 團體活動

 

在團體活動方面,我和另外一位實習生一起籌備一個名為「狂舞派」的團體之外,還參加了萬華國中的團體。

基於我們的觀察,我們想透過舞蹈作媒介,提升少年的自尊感、提醒他們有關身體界線及鼓勵團體合作。在第五週(105620日)到第九週(105718日)的星期一下午四時到五時半,我們會預備不同主題活動和少年一起經驗,例如身體劇場、熱身遊戲、舞蹈學習等,每次都會有簡短互相回饋的時間。在最後一次的活動裡,更安排了成果發表會,讓少年有機會在社工和實習生前展示他們這五次的學習所得。

關於萬華國中的團體,是由期中實習生負責的,我是一起參與和在旁觀察的角色,共參與了兩次的團體,和少年一起經歷不同的遊戲,其中和少年分成兩組用特別的語言來溝通,看到少年的耐性、堅持和彼此支持,在最後分享的環節中,作領導的少年也給了很重要的回饋予其他隊友,包括感謝隊友的體諒。

2.3 中心據點服務

鑑於我的實習時段在暑假之前開始,我分別經歷了中心日常服務時段及暑假服務時段。在日常服務時段,中心會在星期一至星期四下午四點開放到晚上七點,如果有特別活動時更會延長開放到七點半,而暑假服務時段則是星期一至星期四由下午一點半到下午五點半。在中心的服務主要以陪伴少年,以正向的態度回應少年的需求,如向少年學習一些桌上遊戲,或者打桌球等。再者,在中心據點服務還有一個重點方案,每一天都會有值班人員負責食堂時間,和少年一起預備食物、分工清理地方等。

2.4外展工作

 

在每個星期三的晚上,我會跟隨萬華區外展隊到不同的據點主動找尋少年,大多是學校的操場、便利商店等據點與他們接觸,了解他們的近況,有時更會和他們進行宣導或小遊戲,透過不同的主題如自殺防治、未成年懷孕等加強少年在這些方面的知識。

2.5宣導工作

 

和其他實習生們商討後,我決定以性病為主題,在外展據點設計遊戲及快問快答的問題讓少年獲悉有關性病的資訊,以及了解他們對性病的迷思,並加以解釋及提醒。此外,我還和萬華區外展的實習生一起到附近的便利商店作社會局建議的宣導,以宣傳不要售賣煙、酒及檳榔予未成年少年。

2.6機構參訪

 

在認識臺灣少年服務輸送系統方面,督導安排我到不同的機構參訪,包括到蘆州少年服務中心參加一個菊花兩個島少年自行車環島結業式、善牧學園(合作或中途學園)參加畢業典禮、桃園輔育院跟少年會面等。

2.7 中心大型方案

在實習中期,我與實習生們一起幫忙籌備中心二十
生日派對,準備活動的用品及佈置,也有負責當日的活動流程如西少跑路盃、拍照區域、樂團演出等,十分順利。此外,我參與了「真的有青少年自傳劇團」公演,雖然沒有機會參加七天的戲劇營活動,不過可以一起與少年在公演時一起回顧他們在營裡的點滴,也見證了他們勇敢地演出各自的故事。

2.8 出遊活動

 

除了在中心和少年相處外,我更有一些機會可以和少年出遊到其他地方,例如和少年一起籌備的宜蘭二日遊,我們一行三十多人到了福隆海水浴場、羅東夜市、大小頑童及童玩節。再者,我和少年更外出一起觀賞中華職棒明星賽和看電影(名偵探柯南-純黑的惡夢),都是不可多得的機會。

2.9 其他

在其他方面,我跟隨社工到新店地區法院作調查,陪同少年與其家人和觀護人見面。另外,我和其他實習生一起參與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六區少年服務中心聯合記者會,了解當地相關社會政策和少年服務的發展。
 

3. 發現

 

3.1 少年的安全感低

在這段時間裡,我和少年是密集式地接觸,發現他們安全感偏低,對不認識的人會築起圍牆,尤其是當我初來到中心的時間。那時,少年和我互相不認識,他們會觀察及打量我是一個怎樣的實習生,最初一個星期大概只是打招呼而已,之後才慢慢卸下防衛,願意跟我聊天,甚至談一些關於自己煩惱的事情。另一方面,有很多少年都會有武器在身,他們說是用來防身的。有一次,我跟隨督導進行校訪了解一個懷疑準備打架的事情,少年雖然只是國小學生,他們和對方就想用甩棍來打架。再者,活躍於幫派的少年喜歡穿著類似的服飾表示自己是屬於同一個群組,例如黑白灰顏色的T恤、深藍色長牛仔褲及黑色Lacoste運動鞋。而且,他們喜歡戴有皮帶刀的皮帶,當我問及用這些武器的原因,通常得到的回答都是防身,作隨時打架的準備,他們也不相信大人能幫助他們解決事情,必須用自己的拳頭來保護自己。

3.2 家庭連結很弱

 

除了安全感偏低外,少年與原生家庭的連結很脆弱,特別是活躍於幫派的少年。在聊天時,我發現大部分少年來自單親家庭,父母或是離婚,或是離世,少年似乎對家庭的歸屬感很弱。此外,他們的經濟狀況有些比較拮据,作為家庭的經濟支柱,父母通常會用很多時間投入在工作中賺錢養家,忽略了照顧少年的起居飲食,甚至未能滿足少年作為兒女被愛的需要,照顧子女的責任通常要比較年長的少年扛起來。再者,有些父母選擇再婚,但是少年可能未有成熟的思想面對這些家庭的新成員,包括繼父繼母的兒女,加上一起生活容易出現磨擦,便會對家庭萌生去意。因此,少年會容易被家庭以外的圈子吸引,更甚的會終日流連在外不回家,其中以朋輩及幫派最為吸引少年。

 

3.3 社區的拉扯

從家庭內部滿足不到少年對歸屬感和安全感的需要,加上外在社區的拉力十分緊張,例如陣頭文化、幫派文化十分普遍,少年傾向喜歡與朋輩一起參與幫派活動,也會自組派別讓社區知道他們的存在。可是,有些幫派並不是一個容易自出自入的地方,少年可能會被逼挺而走險的賣毒品,或者進行更嚴重的非法行為。我曾聽少年提及,若果要離開當地一個非常有名的幫派-竹聯幫,少年必須留下身體的一部分,並不容易讓少年離開,而且竹聯以公司的形式營運,容易吸引想賺錢的少年加入,在很多國中或國小都發現有這些「公司」的滲透。
 

4. 理論與實務結合

4.1 少年的定義及特色

根據艾瑞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少年時期是指一段在學齡兒童期和成年早期之間的階段,在不同的國家對少年的定義更有不同,例如在臺灣,少年則指12歲至18歲的人,青年就是18歲至25歲的人。儘管國家之間對少年的定義有不同,但對少年在這段期間的發展任務卻是相近,少年時期大多是少年作為一個個體,學習在情感上、經濟上從家庭中獨立起來,不同文化背景的少年會有截然不同的經歷。有別於學齡兒童期,大部分少年會在少年時期開始建立自我,包括他們的自尊感、身分、歸屬感、形象等等,來迎接在少年時期或進一步的成年時期所面對的挑戰。無奈的是少年在找尋自我時會無可避免地感到焦慮或迷惘,更加在朋輩影響及好奇心驅使下,會受到毒品、兩性關係、幫派、霸凌等吸引,建立自己認為對的一套,因此提供長期陪伴及協助對少年來說是他們度過這個階段的良藥。

4.2 理論的應用

 

承上部分,提及少年時期的特色是充滿未知及危機的,也是一個從實務當中介入的好時機。根據美國治療師Deborah Plummer,一個人自尊感和他未來要變成一個怎樣的人有很重要的關聯,對助人工作是很有參考價值的。當少年在兒童時期得到父母或照顧者的適當照料,如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合宜的正面回饋及學習正向的價值觀等,少年會較容易建立健康的自尊感,也會內化自我價值是怎樣,不用全然依靠從他人身上得來的確認而得到自我價值。若果少年只依靠外在因素來定斷自尊感,他會在處理少年時期的任務方面表現得困難,例如和父母的生活中變得難以獨立,反而更聽取父母的意思而行。再者,Plummer也指出低自尊感的少年和濫用藥物、未成年懷孕、依附關係等議題是息息相關的,在社會工作中必須注意的,不只是少年的行為和狀態,也要了解更多少年的家庭狀態,才可以找到幫助少年的鑰匙。

4.3 社會工作的實踐

在實習第一個月,我嘗試整理對少年的評估,然後和另一位實習生一起設計團體活動作介入的工作,我們更在平日跟少年接觸時會多點了解少年的家庭狀態,以便調整活動。這個團體主要以經驗學習為基礎,讓少年透過每節不同的遊戲、舞蹈學習、編舞練習等活動來建立少年更健康的自尊感和提醒他們設立身體界線。在這個團體裡,除了鼓勵少年嘗試在別人面前跳舞表演外,還有機會讓少年分享對美感的看法和增加少年之間合作溝通的機會。此外,我們更在每節團體後,大家會一起分享及互相給予回饋,更安排了成果發表日,讓少年有機會把學習所得和觀眾分享。

 

在設計團體外,我主要和少年接觸的時間在於中心據點服務,配合中心的酷樂園方案,回應少年在人際關係及休閒方面的需要,在中心開放時和少年一起玩桌遊、打桌球、唱KTV等。透過這些休閒活動,和少年建立關係,為他們帶來正面影響,例如向少年請教不同的桌遊,讓他們知道自己有能力教授別人。再者,這個方案可以作出長期陪伴少年的目標,也培養少年對中心的歸屬感,更讓少年可以學習遵守規則。
 

5. 個人成長

5.1 適應全新環境

在適應方面,這次臺灣實習讓我實現了一個自我挑戰,就是面對陌生的環境,學習更獨立地解決生活上的疑難。起初,我選擇到臺灣實習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希望可以一個人嘗試在香港以外的地方生活一陣子,試試自己的可能性可以去到哪個位置。

透過實習的工作,我得知自己國語的聽說能力比較弱,在第二週之前都未能習慣,而且也聽不懂很多台語,需要社工們的翻譯,當時的確有點擔心之後的日子要如何過,因為聆聽在社工的工作十分重要,連內容也聽不懂實在難以溝通。督導得知我的難處,經過和他個導時討論後,在第三週開始,我慢慢調整自己的步伐,知道適應語言沒有捷徑,我也不像其他實習生們在小時候有受過國語的教育,只能一步一步來,於是在實習中期已能掌握很多社工的術語及少年常用的台語,雖然到實習完結也沒有把國語說得很標準,可是我的基本聽說能力比初來報到時已有進步。例如我在進行宣導時,可以作帶領的角色,把搜集得來的資料和少年、實習生一起分享,再者也嘗試在中心以電話跟少年的家長聯絡,提醒他們少年將會與中心社工等人到宜蘭二日遊的事宜。

 

除了語言外,我還要適應中心的工作環境,包括這裡的規範、人事作風、實際環境等。在剛開始實習時,我對工作內容及規範除了協議書的規定、社工和期中實習生的解說外,很多時候是邊做邊學。在規範的適應,我實是有疏忽的地方,我會在5.3項作詳細的說明。而在人事作風方面,以我對中心的主管、社工、行政人員、實習生等人的觀察,大家是很熱心、有人情味的人,雖然有時會有作風上的不一致,但我更學習到和而不同的重要,例如在每週的例會中,社工們有機會坐下來回顧或商討對最近的活動或少年的狀態,大家有時會對事情持不同的意見,但會透過例會或適時的討論,了解對方的想法。在實際環境方面,我本來不太認識萬華區,只是透過網上得知這裡的環境,然而跟隨社工們外出工作時,讓我對整個社區的掌握變得深刻了,每次外出工作就如一個認識社區的時間,至少當我和另一位香港實習生自己外出騎自行車到萬華國中看少年的排球比賽時,我們並沒有迷路或發生意外,是一個難忘的經驗。

 

5.2 嘗試與實習伙伴調解

 

在實習過程中,我在和實習伙伴相處這方面有很多的成長。在實習初期,我和另一位實習生在合作團體或群組工作上發生磨擦,但我們當時都沒有著手處理,只是不斷把各自不滿的地方慢慢累積,幸而督導們的介入,為我們提供一個空間可以安全地討論,那時我們總算是可以好好的講出對對方的行為的感受,之後我們又私下溝通了一會,對大家的行為多了了解,並在團體合作上作出了調整,例如分工比較清晰,每個部分有不同的負責人,而這個負責人必須在有衝突時作出最後的決定。從這件事情中,我發現溝通是很重要的,畢竟我和實習生們大多都是剛剛認識,大家的關係不夠深厚,彼此的工作風格、學習風格等都截然不同,無奈會出現猜忌的情況。但是透過不斷的溝通和確認對方行為背後的目的和意義,有助我們互相認識,也可以互相體諒更多,因此我和該位實習生最後冰釋前嫌,往後的合作也十分順利。

 

然而到實習後期,在很多合作的機會中,實習生們難免會有衝突的時候,但是我卻會主動跟他們坦白我的感受或決定的目的是什麼,因為之前的學習讓我知道合作的根基就是不斷的溝通。後來,在實習的最後一星期裡,我和其他實習生為到應否用實習生的電話和少年通話一事上,大家的評估和處理手法或許有不同的看法,但我們都嘗試澄清或多點了解當時大家的想法是如何,算是一個難能可貴的學習機會。可是因對方身在戲劇營裡幫忙,我們並沒有很多機會可以再作進一步溝通,也還沒有為到此事整理得完滿,但我有將此事告之社工,對方也希望待他回來後可以為到此事多作討論。

5.3 坦誠面對過失

 

之前提及工作環境的適應,特別在規範的層面,我犯了一些過失。第一,我在一些出遊活動當中運用臉書直播的功能,雖然影片沒有少年的肖像,但是我上載的時間是我剛好我和其他實習生休息的時候,我沒有留意到這樣直播會引起一問「到底這個實習生在實習期間幹嘛」的問題,我的確忽略了作為實習生的角色,在實習期間應該專一在跟少年的互動或休息的時候就真的在休息,不應用手機直播。第二,我在製作成果發表會的影片時,用到少年的照片及短片來顯示我和少年之間的互動,原本我想到觀看這段影片只有社工和實習生,大家大多都認識少年,但我卻沒有考慮得全面,只是在拍照或拍影片當下有問到少年的意願,沒有在製作影片時問到他們的准許。

 

從這兩件事情中,我學習到尊重的題目,分別是尊重自己作為實習生的身分和尊重少年的肖像權。雖然「尊重」這兩個字很容易說出口,然而在行事為人上卻很容易忽略了,正如我在實習期間發生的事情。在社工的提醒下,我當下沒有多作解釋,也承認自己有過失,回到家以後便好好的反省,想一想自己有不小心的時候,唯有在接下來的時間要多三思自己作為實習生的身分而後行。
 

6. 專業成長

 

6.1 界線的設立

 

在實習後期,社工們會常常提出一個問題:「目的是什麼?」,不論在團體、處理衝突、訪案等方面,實習生們一直都有被問到這個問題。起初,我認為社工們只是想我們知道做任何事情的目標是什麼,就如我們在計劃書上所寫到的,用來作檢討之用。不過,後來在課堂上面了解到,思考這個題目除了要確認和澄清實習生的想法之外,還是對我自己一個提醒:我現在的身分是什麼,我的界線應該怎樣的設立。當注意到這兩個問題時,在行事為人方面便會更小心,因此我認為在社工這個行業裡面十分重要。

 

我們平常多跟少年像朋友般的交流,很容易會讓少年以為我們作社工的是朋友一樣,那樣界線會變得模糊。例如在下班後,少年若果想約社工外出吃晚飯,是否邀約是一個學習設立界線的機會。而且,我們的工作性質變化很大或者時間可能不定時,像看棒球比賽時,其實我是在「陪少年」,跟平常自己去看棒球比賽是不一樣的,我要考慮的事情比平日多了,如少年的情緒、狀態、整體的氛圍等。說實的,我還在訓練這個部分,在前面曾提及有做得不好的時候,可是我認為如果可以內化這個界線的練習,對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社工或者是一個人來說,會有很大的禆益。

6.2 團隊工作

在實習早期,我發現中心的團隊工作和我平時在課本所學的不一樣,中心提倡的「群組工作」讓社工之間可以共享資訊,社工不用獨自一個承擔少年的生命,而是整個團隊一起承擔。這個似乎和社工其中一個大原則有所出入,不看重少年的私隱,有違社工的專業。但是,當我在實習期間,我經歷了作為中心的一分子,我和社工之間有嘗試互相分享少年的資訊,而不是自己把知道的資訊收藏起來,嘗試了解這個手法有什麼好處。在群組工作背後,團隊內的社工之間的信任很穩固,同時整個團隊也很信任作領導的中心主管,我們分享少年的資訊並不是為了講少年的八卦,更不是競技誰的資訊掌握得比較多,只是單單為了掌握對少年的新動態,隨時準備作出介入的工作。

 

其中,我更深刻的是從外展工作中得知兩間國小的少年可能發生衝突,因為涉入的少年有很多,其中更有其他社工負責的少年,我、督導和另一位社工更一起去學校了解雙方發生什麼事,嘗試作出調停,最後算是沒有打架或受傷的事情發生。我相信除了外展工作有效外,還有團隊工作發揮了其效用,少年各自會對相熟的社工透露一些資訊,社工們更會分享得來的資訊,從而作出合適的介入。在中心學習的團隊工作讓我反思何謂「專業」,的確確保少年的私隱可以建立社工專業形象,但是專業之餘是否有效地提供合適的協助,又是另一個議題,而透過這個經驗更讓我思考平時在課本上對社工專業的理解,究竟專業是什麼一回事。

 

7. 心得感想


7.1 作人與人之間的橋樑

透過是次實習,我找到了作為一個社工的熱忱。實習之前,我已知道社會上有很多邊緣少年,大多給社會或家庭標籤成「屁孩」、「沒用」等等,但我從來沒有和他們接觸。於是,我花了很長很長時間在實習和少年交流,發現他們有一些行為上的問題,但品性本質並不壞,和普通少年沒有分別。不過,當少年離開了中心後,他們的自我防衛意識會變得很強,把自己用重重圍牆圍起來,不讓其他人進入,甚至面對外來的批評,會主動反擊,可見他們在社區的安全感偏低。無奈的是,社會大眾不理解或不嘗試理解少年不當行為背後的原因,只會看到少年不珍惜讀書、不自愛等。不過,我看到社工成為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繫,特別是讓社會大眾多認識少年,而不是一昧認為少年有問題需要改變,也會籌備大型活動和聯絡記者,讓更多人知道少年的故事。同時,社工也會陪伴少年走在這個尋索人生的階段,我認為這樣的工作十分有意義,幫助少年與社會大眾之間的關係復和,不是助長仇恨。

7.2 對少年的培力

雖說我喜歡社工助人的工作性質,但我同時很欣賞對少年培力的特性。首先,我看見社工會尊重少年作為個體的自主能力,有時會對少年的行為或決定提供意見,但很多時候都會讓少年自己決定自己的事。例如,在自己權益自己顧少年論壇中,我看見社工們對青春方案的不滿,也體驗了警察對少年的騷擾,而這個論壇是社工主動出擊,聯絡警察局、少年及其家人,提供一個空間讓大家可以互相討論及進一步了解青春方案的目的。最重要的是,社工鼓勵少年自己道出在青春方案期間的經歷及感受,不只是社工為他們發聲,而是從旁輔助他們,少年就勇敢地向警察的代表申訴。那些在論壇上敢於發聲的少年,之前都不太想公開討論這件事情,但透過社工的提問,他們有不一樣的表現,我為少年感到驕傲,他們願意為到自己的事情表達意見,而不是無奈地接受警察的無理截查及欺壓。再者,我認為社工對少年的培力可以更有效地展開助人工作,除了提高少年的自決能力外,更可以防止少年過度倚賴社工,他們可以慢慢向社工學習解難能力,提升自己,不用把社工當作英雄一般,因此我喜歡這種互相尊重的助人關係,不只是一昧地幫助少年。
 

7.3 保持溫度的平衡

這次實習讓我感受生活與工作之間平衡的需要,同時保持對兩方面的熱愛也是需要的。從香港跑到台北實習,接近全時間在做實習的事情,包括休息的時候也在趕紀錄或者陪少年出遊。我沒想到實習會是這麼充實的,我像是一個深山野人一樣,除了跳舞或做運動以外,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情都不會外出,幸好是一個人來到台北,不然就可能要陪朋友或家人。可是,我發現作為社工的生命好像不斷與不同的少年有交流,如果只是把社工看為朝九晚五一般的工作,好像對少年有一點不尊重,只是隨隨便便應付他們而已。反過來想,如果完全地把社工的工作變成自己的生活,好像會忽略了家人或朋友,看起來不太健康。


當我在想生活與工作的平衡時,就想到時間管理和界線的設立是十分重要的。我留意到社工的工作很繁忙,就像不可以停下來的,就算在辦公室裡電話有時也會響不停。在工作性質方面,很多時要會面對突發的事情,對事件狀態的評估更是必需的,面對少年或其他機構的邀請,要學懂如何拒絕或接受。例如有一次少年在午夜時分被抓到警察局,社工雖已下班,可最後都有到警察局了解事情的經過,我想社工對去不去警察局是有自己的評估。然而,我相信選擇作為一個有溫度的社工有時會有犧牲,因為我們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時,可是我們想做的事也不容易看到成果,需要長時間的奮鬥,平衡真的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8. 對機構的建議

作為實習生,我很感恩可以來到中心實習,對社工的工作體驗很多,感受到中心對我的信心,也對外國的實習生有一個寄望,可以把中心的理念帶回自己的國家,這一點讓我很感動。但另一方面,畢竟我國語能力不好,也是一個外國人,要在中心幫忙而沒有幫倒忙,是很大的挑戰。因此,我相信中心可以多點跟學校溝通,協調對實習生的功課要求,也在實習初期有一個對中心工作要求的簡介,讓實習生可以知道多一點未來幾個月將會發生的事情,好好的安排自己的時間,這樣對實習生來講已算是很好的安排。

arrow
arrow

    西區少年服務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