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二 學生 陸瑞平

 

一、   實習總心得

  此次實習主要的重點為了解外展工作方案於機構內施行的方式,並且能夠實際參與在其中,再加上使用群組會談的方式瞭解個案於外展工作方案的過程,以下將針對我所實習的外展工作進行,及我所接觸的外展工作過程分析與討論,作為我整個實習後的總心得。

 

(一) 外展工作方案

  在進入實習之前,對於外展工作的瞭解,僅止於一群人在少年/少女常出沒的地點,主動接觸在街頭的少年/少女,提供服務及需求。但對於外展工作究竟如何於機構內施行,以及社工員如何彼此搭配進行外展工作,如何培養外展團隊的默契,也因此這也成為實習生進入工作場域所想要了解的部分。

1.實際觀察的機構外展:

1.團隊工作:機構社工員/師都有共識,對於外展工作的手法及支持性高。

2.工作流程:二到三個社工帶著志工或實習生,前往外展地點,等待常出沒的

少年/少女,看到其就會主動上前,表示關懷、聊天(掌握社區生態及少年的近況),加上不定期的主題主式宣導活動。

3.外展時間:一區至少一次外展時間,時間上至少一個半小時。

4.營造方面:至少半年以上建立關係,熟悉社區生態系統

5.優勢與成效:機構社工員穩定度高,願意長期付出時間、人力耕耘社區;社工員可以迅速掌握少年的生態系統,了解其交友、生活圈的點滴;機構外展工作主動出擊,深入社區;再者社工以平等的角色介入,成為青少年的朋友;最後是其少年獲得正向成人的陪伴,滿足被關心及被愛的需求。

 2..實習內容

  (1)實地外展操作-陪伴與據點服務

針對中心外展工作隊開發出的工作據點,位於住宅區、學校區或西門町商圈一帶,青少年經常密集聚集的場所,社工員以定時、定點出現在該地點,與青少年及店家建立關係並進行外展工作。每一據點以每週至少一次的頻率,與出沒該地點的青少年接觸建立關係;並針對有需要的少年進行危機介入處遇。

經與督導討論後,實習期間選定一地區外展隊進行實際操作,選擇萬華區是因為,一方面與中心同一地區;另一方面也想接觸標的明顯的青少年。萬華地區的外展少年,其社區生態及特色是比另外二個地區的少年更為顯著,問題類型為中輟、間輟、負向連結及偏差行為、拒學、用藥搖頭、打架及角頭勢力、夜間在外遊蕩等;家庭多半是單親且功能低落。中心有三個外展地區(萬華區、大同區、中正區),我主要實習的外展隊是萬華區,在萬華區子爵撞球場和綠堤公園成立「靠邊閃」宣導站,服務時間為每週二晚上七點到九點,並於每週二、四下午進行例行外展服務。還有幾次問卷暨宣導活動,就是請少年參加不同主題式的宣導(:兩性、法律、就業、就學、打工等等),最後還可以選一個小禮物帶走。透過問卷一工具,讓我們增加與少年或少女的互動,也延伸談話的內容,和其拉近些許的距離。

 (2)群組工作-群組會談、校園團體活動

每四中午至萬華區學校進行麻辣學堂-同儕輔導團體活動,針對外展接觸潛在中()輟或可能在國中畢業後選擇未升學、未就業的安主群進行輔導。還有群組會談,針對服務個案其需求或處遇,不定期約定在校園或社區一商店,進行個案與社工一對一以上的會談,我跟著督導進行過幾次的群組會談,不同於個案一對一會談,發現少年們可以很自在地與社工會談,也願意自我揭露表示了解社工對其的擔心,感受個案對社工的關係及信任有相當的程度。

還有一次邀約一個雙失少年,了解其近況。沒想到這個少年帶另外二位少年一同出現,觀察機構同工在氣氛輕鬆之下,很有技巧地與其互動及反應。而另外二位少年與社工是第一次見面,但是因為機構社工掌握其社區的網絡資訊,就算沒有見過面,但也知道其名、發生何事。讓少年們對機構同工也會有好奇,為何機構的社工都知道發生何事。

 

(二) 外展團隊的建立

對於社工員如何與社工員、志工、實習生彼此搭配進行外展工作,如何培養外展團隊的默契。這部份,自己有強烈的感受,因為也許這是我自己機構缺少的吧!因為大部份以來,自己都一人社工,有輔導伙伴但沒有同樣是社工背景的伙伴,所以看到機構的師徒制,老實說不羡慕的話是沒有,因為觀察機構的外展訓練大部份是跟著前輩做中學,就邊做邊學,加上台灣外展工作並沒有發展出一個完整訓練;因為外展是隨機的,很多東西是做了才了解。再來是同儕督導,因為外展結束時,會一起開會討論,所以也就是資深帶資淺的同工,較算為同儕督導的方式,而外展完會開會,再討論或把自己的想法丟出來.就會學到更多外展工作的知能。但是如督導分享想法的轉換,一直抱怨是沒有用的,是要思考如何策略去面對自己機構的狀況,不能改變之下,如何改變自己的工作手法,可以符合、滿足所服務對象的需求,又可以逹到機構的要求。

另外,也有搭配與機構去校園進行機構的宣導活動,看到督導和機構同工的互動及對話,真是有默契啦!很有意思,在機構同工身上感受到對青少年工作的創意、伙伴支持、大幹一場的feeling啦!機構的工作團體,伙伴的支持很重要,因為有一致的共識,才能更有力量做下去,不是嗎!督導分享著,和少年不論談話或活動,玩很重要,也有意思!試著體驗這樣的感受。不過,自己想一想加上地區不同,少年的屬性也不同,還有工作伙伴仍在培養中,一切一切都需要時間來發酵囉!

 

(三)實習後的發現

1.   更加清楚外展工作的目的

   經過實習及訪談三位年資分別長、中、短的工作者後,發現更清楚外展工作的目的。因為服務對象是青少年,也許其他機構也有表示在做外展工作,如主動到老人家裡做服務,因為把主動出擊詮釋就是一外展工作;但對於西區少年服務中心的外展工作,不只是單單主動發掘個案而已,而是還有包括如何經營據點的服務,加上了解個案其生態系統,是進入個案的生活脈絡,是更加有助於個案工作的服務。

  不只是個案、家庭、校園系統的單方面資訊,而是在個案的私人領域,混在他們生態生活內,可以看到個案更多的生活全面;加上青少年這個年齡層是偏同儕、群組互動為主,透過外展工作,更可以主動發掘其需要,提供其適切的資源或服務。

2.   了解外展的手法

  有一流程的模式,當一據點人潮減少時,就要重新景觀勘查、店家拜訪,接著尋找據點,確定據點後,就要安排定期進行外展據點、配套服務-如主題性宣導活動、個案的需求評估,知道個案的需求後,就可以發展服務方案、個案工作,最後個案工作、社區工作、方案工作,為一循環流程。

就西區少年服務中心的外展進行模式有概的模式,但不一定適合每個區域,因為有三個區-萬華區、大同區、中正區,這三個區都有安排外展工作,但是手法並一定都相同,因為其社區生態及少年特色也不一樣,所以也會導致外展手法是不一樣。

3.   工作團隊vs.同儕學習

    機構社工員穩定度高,願意長期耕耘社區,進而有助於有效掌握少年的社區生態系統。工作伙伴願意長時間陪伴這些少年,加上工作一團隊模式,會定期開會討論,大家一起討論、一起創意,才會有這麼多元的手法;還有工作伙伴彼此的支持,有一共識,讓自己更開放心去看待所服務的青少年,社工員以平等的角色介入,成為少年的朋友。

   社工員的分享機構的「同儕學習」很重要的一環,因為台灣外展工作並沒有發展出一個完整訓練;而外展工作是隨機的,很多東西是做了才了解。再者是機構的外展訓練為師徒制的方式,資深的同工帶著資淺的同工,使其一邊工作一邊做中學;另外當外展結束時,會一起開會討論,透過討論的過程或把自己的想法丟出來.使機構的同工就會學到更多外展工作的知能。

4.   群組會談 vs.個別會談

   機構有安排校訪或約訪playing少年時,所採用的一種會談方式,叫群組會談,跟著督導一同參與其會談,發現和以往所學習的個別會談方式是不同的,是採取一對多或多對多,觀察少年的氣氛或情緒是很自然地表現在團體中,也不需擔心話題的長短,加上發現少年可以很自在地與社工會談,感受個案對社工的關係及信任有相當的程度。

群組會談主要採取一對多或多對多的方式,有時是一位社工員對兩位以上少年,或兩位以上的社工員和兩位以上少年進行會談,每次會談結束後,社工員可以開會討論所接觸及服務少年的狀況與相關資訊,並協助新進同工更快了解其服務少年的資訊。不過,覺得社工員還要先預定這次會談的目的或方向,否則多方面的談話,是否會容易失去安排會談的用意呢!

5.   機構的支持度vs.機構宗旨

   機構對外展工作的支持,是站在正向的角度去看待少年,預期全人的發展,並相信復原力的觀點;不同於香港是以社會控制理論的角度、減少社會問題的觀點去看待少年,機構是預防少年問題的發生與擴大的觀點去服務少年。

   機構宗旨是會影響社工員的服務心態,經一位社工員分享當剛進機構時,覺得機構宗旨只是一句口號,但是後來其感受愈來愈強烈;因為相信一個人的價值高於全世界~社工員愈靠近少年的心,相信每個少年都有其價值(優勢觀點),確實影響著社工員對少年的直接服務。

6.   外展手法已有具體的流程,但目前人力、時間有限之下,還有努力發展的空間

目前就台灣台北市的四個少年服務中心,其所提供的外展工作方式並不完全相同,因為各中心各有各的重點發展加上不同地區的屬性,所以不一定以外展工作為主軸,加上公部門90年開始要求增加對中輟生、性交易個案的追蹤輔導,導致影響到外展工作時間的減少,因為以前一週三天外展時間(一萬華區),現在卻為一週三個區各一天外展時間。

還有機構今年至北縣發展一外展工作,承辦蘆洲少年服務中心一據點,資深同工二名調離西區少年服務中心,所以人力部份,是需時間重新訓練及培養新進同工,調配工作團隊,建立團隊默契,還是有努力發展的空間,為服務對象提供更好的服務。

7.   未來研究方向

     目前台灣外展工作並不是青少年工作手法之一,所提供的服務也有限,也因此在實習的過程中思考到,在尚未有外展工作之前,這群高危機青少年又是如何適應社會環境,而就西區少年服務中心而言,以外展工作為主軸的工作,已有十年以上的外展工作模式(其口訣為覓、見、深、處、追),就外展工作的服務流程和介入策略而言,西區少年服務中心是很有能力、有條件來討論青少年的外展工作。看到機構工作人員協助這群危機少年,透過關懷與無條件的接納,期待其內在向上提昇的力量與美好的特質都能夠被激發出來,如同善牧的精神~相信一個人的價值高於全世界~惟愛完成一切。

因此經過實習的過程,除了對於青少年外展工作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也調整了自己對於未來研究的方向,希望能更進一步去了解不同的地區,其發展青少年外展工作模式是如何詮釋呢!我想這是我要努力的空間吧!

 

四、建議

一、對學弟妹的建議

1.    青少年外展工作:目前外展工作方案雖處於發展階段,仍有許多訓練尚未完備  

的部分,但就西區少年服務中心而言,其青少年外展隊的建立及完善程度,算是台北四個少年服務中心中的王道,是值得學習的機構。但對於有實務工作者而言,接受到的學習或專業上的兩難,不會像大學生一樣的反應或刺激大;是需要清楚你想研究的主題或方向,才能利於實習期間的學習安排。

2.    方案工作設計:若擔心僅針對青少年外展工作所學有限,可以針對機構服務對  

象不同的需求而協助規劃各種配套的方案活動,一方面增加帶團體的實力;另一方面可以讓實習的內容更豐富。

二、對機構的建議

  1.確認實習內容:針對實習內容方面,對於實務工作者需更明確的討論實習方向,因為實務工作者不同於大學生,實習的重點會有所不同。就我而言,針對外展工作模式為主,而其他配套工作則是有操作過,所以重點就不會在這些配套工作;但是外展工作的過程中,仍會遇到個案會談、團體活動的搭配,和這些外展少年增加認識、關係後,更有利於外展時的工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西區少年服務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