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認識的阿營是一個惜字千金的孩子,常常是你問了好幾句話,他沒有應上一句,他不是沒有聽見,他只是習慣活在自己的世界,從他小小的世界觀察著周遭的一切。

九十五年春季他開始參加自傳劇工作坊,團體的初始總看見他不帶情感地分享著他的觀察,而缺乏他自己的感覺,也只能用第三人稱的角度來談自己,一個與自己獨處又將感覺與自己抽離的少年,我看得好心疼,因為我看見他與感覺抽離時盈眶的淚珠。

在四天三夜的相處下發現他看似冷漠的外表下,看見他其實蘊藏著與人親近的渴望,沉默的外表是他的環境沒有人讓他可以親近的無助,生長在疏離的家庭,父母的角色經常地在家庭中缺席,沒有依附的連結,空有渴望,徒增失望,所以選擇不期望。

最後在劇本的構思時,他勇敢的說希望有一幕是一家人一起看著電視,我為此感動著,因為他勇敢的把自己的心中的期待說了出來,也透過戲劇的呈現來滿足心中小小的渴望。

 

   【社工員的反思→常聽到有人問為什麼社工員要與案主建立良好的關係?關係真的那麼重要嗎?接下來就會問既然關係很好為什麼個案都沒有改變呢?這樣的服務是有效的嗎?當社工員也陷入這樣的迷思時,確實會懷疑工作的價值與意義,但從與以上少年的互動中,也確確實實讓社工員深受感動,少年需要的是有人了解他、引領他、有窗口可以(這個窗口必須建立在高度的信任感之下),如果中心的個案工作可以做到這個程度,為我們來說也是成功了,不需要像一般的價值觀,掉入了以問題解決的模式來看待我們工作價值的陷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西區少年服務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