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宙緯(皮蛋) 前萬華少年服務中心的社工員
引頸期盼「愛自己、愛別人」的青少年社會工作手法誕生!
放眼過去,從萬華少年服務中心,到西區少年服務中心,至延伸出的蘆洲少年服務中心,已十數年的光陰。如果說,這其中有什麼相同之處,令我感動之處。我想,那會是看待青少年的眼光。因此,今天我要從「眼光」這件事談起…
在我還沒踏入社工界之前,台灣的社會工作早就已經在某些老師的努力下,有了它自己的面貌。不管是仿照歐美,還是參考日本,台灣的社會工作始終企圖在自然科學的歧視下,走出專業的味道。也因此,不論是量化還是質化,台灣的社會工作都不斷企圖透過科學的證據顯示,專業的社會工作手法,可以有效解決現代社會中日趨嚴重的社會問題。在這樣的框架下,大社會主義的政策成為顯學,納稅人每年繳稅養愈來愈多的社工,為的就是還他們一個乾淨的街道(沒有遊民)、令人開心的公園(沒有乞丐),以及不會被吵醒的社區(沒有隔壁爸爸打小孩的聲音)。這樣說或許有些誇張,但憑心而論,小小曹事件的新聞價值,不就建構在媒體揭露政府社會福利體制的漏洞?也就是說,當天災人禍發生的時候,我們總是要問:這是誰的責任?這是誰的疏失?
這就是我們習慣的「問題V.S解決模式」。實證科學的基礎,正是發掘問題、找出原因、思考對策、反覆實驗得來的。但,更重要的問題是:為何我們只會這樣問?為何永遠只停留在「找出應該負責任的人」的層次?
如果我們的眼光永遠只放在「問題V.S解決模式」來看待社會工作,只怕我們永遠無法解決更深層的問題。祥海的死讓我學會一件事,一個人餓了給他吃、冷了給他穿、病了帶他看醫生、他在監獄裡我們去探望他…都不能叫他有活下去的動力。除非,他知道世界上有人愛著自己,而且他也願意愛別人。
原來,一個人要活著不是單靠食物,還需要愛,足夠的愛。
缺乏了這樣的眼光,工作的心境會很不一樣。社工不斷告訴別人自己是「專業的助人者」,但若沒有愛,我們為何又要幫助別人呢?缺少愛,社工不過是擅長連結資源、八面玲瓏的公關,口才一流、口若懸河的sales罷了…社會工作者絕對不能像某些被推崇醫術最高明的醫生的那樣,只看見病,卻沒看見患病的人!因為社工是助「人」者啊!
一個不斷會看見青少年有問題的人,怎能說是愛青少年呢?在萬華,我學會的第一個功課,就是「不一樣的眼光」。我們所看見的不止是問題,更看見問題背後的世界;我們看見的不止是青少年的過去,更看見他們可能改變的未來。
因此,我衷心地渴望,西區的工作人員不要再落入「問題V.S解決」的循環裡了。這樣說並不是鴕鳥心態,也不是不負責任的講法。相反的,正是因為我們看過青少年最深層的需求,所以我們才能大膽地說:案主最需要的不是被解決問題,而是需要愛!如此而已。
沒有一個來評鑑的老師,會認為陪伴自己的孩子渡過一個週末是浪費時間。那麼,為何社工花一個下午陪伴一個缺乏愛的案主,會被說是「不夠專業」呢?如果,志工很棒、很多,為什麼這些來指導的老師不讓週末的時間讓志工來陪他們家的孩子就好了?答案很簡單,因為他們會覺得志工怎能跟父母比?誰能比他們更瞭解自己的孩子?那麼我要說,志工又怎能跟社工比呢?志工來來去去,能為了貢獻一己之力而來做志工的已屬上等,又怎能期盼他們真心愛每一個他們不認識的青少年呢?
多年前我寫給中心的信中就提過,請不要再用「陪伴」這個字眼了,可以改用「陪輔工作」來代替。如果說,閒聊與會談的差別在於:前者是漫無目的的亂聊,而後者卻是有目的的談話。那麼我要說,陪伴與陪輔的差別就是:前者是二個人為了殺時間而在一起,但後者卻是為了「讓被陪伴者感受到自己是值得被愛的」的細心陪伴。真心的、用心的、細心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將自己身上的愛,分享給被陪輔的青少年。
我必需毫不客氣的說,今天許多兒童與青少年的問題,其實都是身邊缺乏真心陪伴所引起的。有多少的父母,陪伴孩子不是為了完成作業?陪伴孩子不是為了獎勵他考的好?陪伴孩子不是因為職責所在,而是真心喜歡跟他們在一起?如果有很多這樣的父母,今天的社會不會是這樣的面貌。
丫丫所打工的補習班裡,有一堆還沒上國中,每天下課後就必需去報到,星期六也要一整天考試的國小學生。當然這可能是更大的社會結構問題,導致他們的父母週末還要加班、不能陪小孩。如果是這樣,那麼社工用真心陪伴這群需要愛的兒童、青少年,不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了嗎?
我漸漸明白,我們社會最大的問題,就是心靈的貧乏。一個只會向錢看齊、向學歷看齊的民族,「拜金主義」與「文憑主義」就會是主流的信仰。而唯有不一樣的眼光,才能幫助青少年跳出學歷、財力、美貌、健康、名氣所構成的虛構面具。知道自己即便沒有這一些,還是一個值得深深被愛的人。
我們都很熟悉「一個人的價值高於全世界」這句話,但為我而言,這句話要表達的重點是「人之所是,遠超乎人之所有」!意思是,一個人的價值不在於他“擁有”什麼?而在於他“是”一個人啊!
因為真心相信這句話,讓我的一生產生了極大的變化。時間太短,我無法詳細告訴你們我的故事。我只能說,自己能有這樣的眼光,能活在這樣的眼光裡,是最幸福的事之一。
也因此,我要提出「愛自己、愛別人」的社會工作模式。
有別於問題解決模式,這個模式的第一工作目標,在幫助案主「愛自己」,而且是不用其他外在條件就能愛自己。
為要幫助他/她學會愛自己,我們關心他們的健康、交友、家庭、感情、學業…等生活,並教導他們在這些最重要的面向上,學會用社工員的眼光來看自己。當他們破壞自己的健康,我們表達關心;當他們放棄學習,我們不因此而瞧不起他們;當他們被同伴欺負或誘惑,我們幫助他們對抗這些壓力與試探;當他們被家庭傷害,我們提供一個安心的港灣;當他們遇人不淑,交了一個不好的男/女朋友,我們要他們好好愛自己,勇敢地拒絕再被傷害下去…
第二個工作目標,則是「愛別人」,用這樣的眼光去愛身邊的人。
我深信,一個被好好愛過的人,理當將這樣的愛分享給身邊的人。如果案主懂得要求,表示他已經知道自己值得被愛,下一個階段,則應該告訴他這樣的愛不該只是被拿來「佔有」。真正的愛,要能「分享」才有價值。就如同我們愛青少年一樣,要鼓勵青少年學會感恩,幫助他們學會分享,體會愛的另一個面向:分享的幸福,助人者的滿足。
我認為,社工員之所以能夠愛案主,是因為我們也被家人和朋友深愛著。從這個角度來看,社工與案主並沒什麼太大的不同,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沒有太大的不同,差別不過是「有人愛」與「沒人愛」罷了。我們都是需要愛才能好好活下去的生命。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樣。
請試想,一個懂得真正愛自己、愛別人的青少年,會產生什麼社會問題嗎?又再說,一個懂得愛自己、愛別人的青少年,難道一定要每天住在家裡、回學校、找到工作才是成功個案嗎?只怕這衡量的標準也太過狹隘了!我期待的評量標準,是每一個被我們接觸的青少年,都能在幾個月之後,慢慢地在自我認知、健康、家庭、交友、感情、學業上,學會用「愛自己」的角度看事情。並且在幾年之後,慢慢學會用同樣的眼光,去愛身邊的每一個人。
最後我要說,如果我們真的走向這條道路,請別太欣喜。因為這是一條與主流社會不同的路。主流社會不斷灌輸我們要「擁有」什麼才是好,但我們卻教青少年只要「懂得」愛自己、愛別人就是好!這將是一條孤單的路、與眾不同的路。
這也會是一個異常辛苦的路,因為你需要用真心去愛案主,那很容易受傷。這是因為真正的愛,沒有不受傷的。你會需要自願花超多的時間陪伴案主,但沒有人知道什麼時候夠了…而且你會很容易被別人拿來比較,因此你必需先清楚地知道,每一個人能夠付出的愛也不一樣,不一樣「多」也不一樣「像」。我們能夠付出愛,是因為我們都在copy別人給我們的愛,因此當我們遇見沒遇過的情形時我們會害怕,因為我們不知道該怎麼做才是愛?但請放心,用心地去聆聽你心中那微小但良善的聲音,你會知道該怎麼做的,那就是你創造的愛,一種嶄新的模式。
但有一天,當你發現你的案主真心的以為社工都是這樣愛案主的時候,你就成功了。你已經做了一個不同的典範,用你的生命告訴他們,這就是助人者最原始的面貌。當你的愛超越了社工與案主的身份,跨過了所謂的專業倫理,卻能夠打從心裡感到喜悅的時候,你就會知道那是上天賜予助人者最好的禮物。你無須透過證照來肯定自己,你無須被人稱讚專業才知道自己做對了,你的良心會輕輕的對你說:你做得很好,請繼續…
你們的老朋友
皮蛋
2010/5/1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