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實習生:臺灣大學社工系羅莉婷 (羅莉)

機構督導:陳姚文社工 (小烏龜)

學校督導:陳麗如老師

  • 我在西少天氣晴
  • 看待少年的眼光—個案訪視
  • 與少年的關係—酷樂園還是外展侏儸紀公園
  • 調整期待—服學社團
  • 夥伴精神與團隊工作
  • 總結:我所追求的「人的價值」

在來到西少前,心裡對於要服務的對象、要在實習過程中學習的內容有諸多的想像,像是看起來兇神惡煞的陣頭少年、外頭playing的少年、講話都不理你的西囝仔…,而我也想像了在西少可以學習、應用在學校所學的東西,像是團體工作、關係建立、外展工作、如何進入社區工作…等等。

但在暑假兩個月的實習結束之後,我學到的不只是「如何做(doing)社會工作」,不只是學習認識、相處、瞭解、傾聽少年們內心的世界,看到他們在各個方面的不足與需求,更多的是去學習「如何當(being)一個社工」,用什麼樣的眼光、想法、信念去看待、相信、支持少年們做的每個選擇跟決定,並且看到自己在這當中的價值衝突、心情矛盾、關係界線拿捏,在自己的每一次「不舒服」當中,去調整、移動自己的位置,並且重新用不同的樣貌或心情去認識這些少年。從原本期待自己可以「為機構、為少年做什麼」,到後來回歸檢視自身在實習過程中的改變、調整,過程當中經歷了跟自己的衝突、跟實習夥伴的衝突、跟機構價值的衝突。

因此,在總報告當中,我想要呈現我這個暑假實習的工作內容,包括個案訪視、外展工作、社團活動,並且進一步敘述在這些工作當中,我所觀察的、學習到的心得與想法,並且分享在這之中,我的感受以及調整。

這是我在西少最重要的一個學習。關於看待少年的眼光,我想過去一直以來我們都知道要去了解一個人「行為背後的原因/脈絡」,但當我進入西少之後,面對價值觀的衝擊、面對不同生命經驗的衝擊,我才發現我自己的眼光一直以來都被一副有色眼鏡遮著。過去我以為我可以看到少年們「好的」那一面,但在實習的過程中,我才逐漸發現自己只是避開了「壞的」、「有問題的」的部分不看,我的直覺,仍停留在「這少年身上有哪些問題」。

實習的過程中,我很幸運能跟著督導參與了許多次訪視少年,因為這些少年大多比較少在中心開放時間出現,狀況也比較多、比較複雜。在我實習的第二周,一位少女的訪視經驗,讓我印象非常深刻。過程中我從瞭解她的背景事件,到我真正見到她、跟她相處,我的內心一直有一個掙扎的聲音出現:「她怎麼可以這樣?」我不斷對自己提問,到底我是要看她做了什麼「錯的事」,還是看她有什麼能力可以做到什麼?少年們固然在某些時刻犯錯了,在與他們工作之前,以一個局外人身分的我,用的就會是帶有「問題、價值評斷」的眼光,去看待她今天的行為與結果;但當我真正進入到與她工作的狀態後,我發現我需要去調整我的眼光、調整我介入的思考點。

這次的訪視經驗讓我看到自己內心許多衝突的畫面,站在少年的角度,我固然因為和他相處、了解他,所以可以看到他背後在一些事件的過程當中,是怎麼發展的,從而去同理他生命當中,對於情緒表達的困擾、一些需求的不足,以及這個年紀的少年能夠經驗的生活經歷有限。同時也去看到少年們慢慢在改變、學習的樣子;但當我站在另一個地方的時候,我彷彿就失去了這樣的眼光,我心中仍有一些社會價值的立場在發聲。這個衝突常常讓我在跟少年面對面的時候,心裡有許多矛盾。為了解決我這個不舒服的感覺,我開始去嘗試移動我的立場,我試著去更了解少年們在不同方面的樣貌,不論是少年在咖啡屋沖咖啡,或者是少年們在唱歌、作音樂,同時,又透過自傳劇團的方式,讓我看到少年們是有能力去訴說自己的生命故事,並且去接納、提出自己對於生命過往與未來的想法。

我覺得這個發現與了解的過程,是非常美的,因為我不但看到少年的復原力,也看到了自己眼光的轉變,而這個轉變是出自於內心真正希望可以培力少年、讓少年們有機會作更好的選擇、有更好的生活的一個心情。所以,慢慢地在接下來的實習過程之中,不論面對哪一位少年,我學習真正地去瞭解他們的世界,並且放下自己「想要幫助他們的焦慮」,不再用一尊媽祖看蒼生苦海的高度,而是坐下來,好好地陪伴他們經歷這兩個月,不論是一起打桌球、下五子棋,還是一起參加活動、食堂用餐,同時在過程當中嘗試著帶少年去看、討論一些不同的價值,有意義、有目的性地和他們對話。從而透過這樣的調整,我也找到了自己覺得舒適、有感覺的工作方式與態度。

西少是一個講「關係」的地方。為什麼關係這麼重要?在西少的實習過程中,「關係」是我一開始沒有想過要處理的部分,甚至一度,我把他侷限在課本簡單的「專業倫理議題」上面。

但在西少,因為在服務少年的過程中,有著大量的「直接服務」,暑假的兩個月,每周的一到四,下午兩點到七點,當鬼門一開、少年們湧入酷樂園,實習生們就面對了大量與少年談話、互動、接觸的過程。在我的觀察當中,我看到少年們對實習生的認知、想法,和實習生當初所認定的,其實有很大的落差。這個落差來自於,實習生在進入實習場域之後,大部分都抱持著「任務性」的想法,「學習做一個社工」的心態而來,但在少年們眼中,實習生其實扮演著重要的陪伴角色,彌補了少年們或許在別的地方無法獲得的正向支持與陪伴。

也因此在與少年相處的時候,實習生面對了跟少年「作朋友」或者是跟少年「工作」的關係。這當中有許多精采的討論,包括討論到每個人對於「朋友」的定義是什麼,每個人對於「實習」的任務跟角色期待又是什麼;另一方面,少年們對於我們的期待又是什麼?少年們認定的實習生角色、功能又跟「朋友」有什麼不同?這些期待是我們要滿足的嗎?

與少年開始相處之後,我開始面對一些困惑,因為人與人之間多少會有不同的頻率、不同的喜好,實習生們多少也各自都會有「比較要好」的少年,而這當中也因此會有相處上的界線掙扎;同時少年們也會透過一些行為,像是近一步的接觸、爭取跟實習生相處更多的時間,透過種種的「情感勒索」或者是「關係挑戰」,來鬆動實習生的界線,去證明彼此之間關係的特別。我記得在酷少二日遊的時候,曾經跟一個少年討論到「少年與實習生的關係」這件事,少年很直接地跟我說,他認為少年跟實習生就是「朋友」,當時我對他的這個定義提出了質疑,

我提到關係的認定應該是要「雙方都這樣覺得」,而不是單方面地去認定,進而加諸了許多情緒在這樣的認知當中。這樣的對話過後,跟這個少年的關係一度讓我感覺到很不自在,好像有一些尷尬的情緒在當中,當我面對道關係的「破壞」,我其實並沒有去核對他的想法、提出進一步討論,沒有在自己「不舒服」的時候做出移動跟改變。一直要到後來,我們在一個社工、少年、實習生的互相討論中,我才真的看到這些「衝擊」後來在少年的心中有了發酵,使他的立場與想法出現了轉移。我這時才真正了解到,關係的經營,需要的不只是「提出想法」,還需要「討論」、「核對」,更重要的是,需要「時間」去催化。

這個過程中,透過大家不斷地討論、不斷地核對彼此期待,也慢慢找到彼此不同的界線。不論最後結果,我們與少年在結束實習後決定要怎麼發展,都只是一個選擇。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認識了自己對於「關係」的認知與期待,也定位了自己在西少實習的「角色」、「任務」與「目的」。對於少年,儘管實習生只是兩個月的相處,一開始會不知道該怎麼去建立關係,但透過逐漸的調整,慢慢可以去釐清自己想要做的、並且可以做到的、符合雙方期待的關係樣貌。我記得在一開始,督導就有提醒我要用自己「舒適」的工作方式,去經營和少年的關係,我想也只有真誠、自然地去展現自己,才能去貼近少年的生活與需要。

這是我在西少的另一個非預期的收穫與突破。在我來實習以前,總是看著「預期的結果」做事,但是到了西少之後,我發現很多時候,在任務進行的過程當中,並不是每次都能將所有非預期的狀況考慮進去,譬如說少年的狀態、環境、當天的人力…等等。很多事情需要在臨場有所反應、當下做出決定,因此不太可能每一次都能達到自己預設的期待與效果。

我在西少的實習過程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在帶領最後一次服務學習社團的時候,我規劃了要參訪狗場、進行流浪動物服務。原本我很早就設想好要作的內容、要進行的計畫,但是在聯絡的過程當中,不斷地受到諸多流浪動物之家的拒絕,加上交通問題是我一直沒有考慮清楚的,後來才發現許多流浪動物之家都位在大眾交通不便的地方;又其他諸如基金會、協會等並不提供流浪動物的據點服務。花了很久的時間、打了許多通的電話,最後聯繫上了非公家單位的狗場,為了保全起見,還在活動的前一天騎車去場勘,確保自己熟悉去回的路線、熟悉狗場的運作狀況。這個過程當中,經歷了不少挫折,也讓我不斷地調整自己預設的「流浪動物服務」的樣貌,透過這樣一次一次的迴繞、碰壁,讓我有機會在資源的整合、連結上,有著不一樣的練習經驗,也讓我了解一個社工在真正做資源的整理時,可能會耗費的時間、體力,與碰到的問題有哪些。

但不論事先準備的再多,到了活動當天,仍不免有許多的意外狀況。首先是我依照過去服學社團的經驗,預設參加的人數不會太多,沒想到當天來了三十幾位少年,超過所有社團的參與經驗,因此在分組、人數控管上,都不在設想之內,時間的控管也超出預期;再者,當天的天氣也是雨勢一陣一陣,讓出遠門這件事變得比想像中更困難。一方面我希望可以滿足少年們的需求,希望讓他們可以「舒服地」參加社團活動,但另一方面,又要兼顧「服務學習社團」的服務學習精神,讓少年們可以在活動的過程當中去感受「服務」帶來的感覺,透過親身去接觸流浪動物,讓少年們在感受上與認知上都能夠有體會。我是個容易對於進行中的事情感到焦慮的人,因此在活動的過程當中,因為天氣的關係,我觀察到少年們對於這次活動的一些不舒適的感受,而也因為天氣的關係,實際上進入狗場之後,我們沒有辦法進行很多的實際服務,像是清掃、整理環境。對於活動設計者來說,我感覺到自己預設的目標跟希望達到的效果都可能沒辦法達到,因此在過程中我不斷地私下跟我的夥伴討論、詢問建議,也跟隨隊的社工討論,希望可以釐清自己現在能作的、能達到的目標有哪些。

我覺得在這個過程中,我第一次真正了解到「調整期待」跟「調整目標」這件事。在回應少年們的需求時,他們的期待是什麼?我可以滿足的有哪些?又,這些期待是否為「合理的期待」,我真的需要去滿足他們「每一個人的期待」嗎?經過這次服務學習社團之後,我發現其實很多時候少年們會在團體活動中有很多個人的情緒跟想法,因此不滿是一定會產生的,但身為活動負責人,我的目的並不是「滿足每個少年的期待」,而是我原先設定的「服務學習目標」,因此在最後的反思回饋當中,我並沒有針對少年們個別的不滿進行討論與反思,但私底下我的夥伴們很貼心地替我完成了這個工作,也讓我知道一個活動其實掌握、扣緊要表達的想法的話,要傳達給少年的概念,大部分也都能夠確實的傳達到,而少年們在感受上的學習有了之後,儘管在認知上的學習或許無法達到一樣的效果,但我也調整了自己的期待,去接受認知上的改變需要時間累積。整個過程當中,我讓自己去面對「不舒服」的目標未達成狀況,並且作出了調整與改變,接受自己以當下狀況能作到的最多為何。我覺得這樣的調整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穫便是區分了「不實際」跟「實際」可作到的期待與可滿足的需求有哪些,讓自己在工作的時候可以減少焦慮的感覺,幫助我維持穩定的情緒跟狀態,面對少年們個別不同狀況,進而可以在大團體的反思回饋之後,和少年們個別討論、引導他們去面對個別的情緒。

我在西少經歷的社工人生,除了我自己實習生與督導的學習、跟少年相處的學習之外,我還學到了與我的一群實習夥伴們、與社工團隊們一起工作的經驗、方法。我觀察到在西少的社工有著緊密的團隊工作關係,而這樣的緊密關係不但影響著社工之間的互動,也影響了社工們與少年們之間的互動。在西少實習的期間,我觀察到實習生與社工在「暑期西少服務團隊」當中的分工、合作、亦師亦友的關係流動,因此我想先討論我觀察到的,社工之間的合作,以及社工跟實習生之間的互助,最後是實習生之間的關係,同時討論在不同場域當中,這些合作如何運用到與少年工作上;最後討論我在這樣的工作策略當中,我所觀察到的價值與心得是什麼、收穫又是什麼。

首先是我觀察到的、社工之間的團隊工作,不論是在辦公室內、酷樂園還是外展場域,社工們彼此之間不只會一起跟少年互動,也會互相分享跟少年互動過程中所獲得的資訊,當有需要的時候,透過開會或其他方式,將資訊傳遞給該位少年的主責社工,協助他在個案工作上有更充足的資訊補充;另外透過這樣的「群組對談」的方式,社工也可以一起收集許多少年的資訊、看到少年們群體之中的關係流動,並且分擔資訊的收集、網絡式地連結、成接受年的訊息,再透過分享的方式,建立起一位少年、或者一群少年的生態與樣貌,同時相對的,也可以在之後的服務過程中,給少年更多元的回應。

在來是社工與實習生的關係。在西少,因為空間不大,社工與實習生在實習期間每天都會在同一個辦公室中見面、互動,我覺得就像社工對少年,社工們對實習生也並非「一對一督導關係」,也就是說,今天我在任何時間碰到了任何問題,基本上我都可以跟在場的任何一個社工進行討論。不論我在辦公室中,還是在外展的場域,或者是在其他活動當中,每一位社工對於實習生當下的問題,都會予以回饋與討論,我覺得這樣的彈性學習,除了讓我感到相當自在之外,也讓我同時可以跟不同的社工有多元的學習,因為每位社工的想法、風格不盡相同,也因此我可以在這樣的學習環境當中,獲得更多元的想法與建議。另外,因為西少的團督是輪流由不同的社工帶領,又或者是有時候是很多位社工一起、或者是輪流由不同的社工帶,同樣有給予多元回應、讓實習生看到多元觀點、引發多樣討論的機會。而在團督的時候,也感受得到社工在實習生團隊當中作的引導,引導我們成長與凝聚向心力。曾經,有一次的團督進行了七個小時,當中前前後後總共有四位社工參與這次的團督,引導、陪伴實習生進行分享、反思與回饋,我覺得這個過程不但讓我們更了解實習團隊可以做到什麼,也讓我們實習生之間彼此更瞭解對方,不論是彼此之間的底線、對事情的感受,還是彼此之間對工作、對團隊的期待。

因為我個人的學習風格,是屬於「看一遍然後學著作一遍」的方式,因此不論是社工跟少年相處,還是社工指導實習生,每一次的談話都讓我獲益良多,透過觀察、模仿社工對話的方式、瞭解社工思考的脈絡,讓我自己可以在日後不論是面對少年還是面對實習夥伴,我都有一個「曾經社工怎麼作」的經驗,讓我嘗試著用類似的方式去和對方互動。這個過程當中,我學習到了如何「分享」與「核對」,一方面是自己提出自己的感受與觀察,另一方面是邀請對方分享他的感受與觀察,從中進行探討、瞭解雙方的差異,進而達到「有意義的討論」的目的。

而實習生團隊之間,其實也是一個小小的團體,在這當中有著多樣的動力流動,不論是暗藏著的競爭關係,還是大家盡力追求的合作關係。剛開始實習的時候,每個人都在盡力追求表現最好的自己,過程當中或多或少會有「比較」的出現,透過比較,實習生們會觀察他人的狀況,也檢視自己的狀態,這樣的實習團隊,對我來說是「分散的」,大家各忙各的、各自有各自對於實習的想像與目標,但在我實習的初衷,我其實一直期待著一個「團隊合作的夥伴關係」出現,希望可以有「帶得走的夥伴關係」。中間,透過個督的機會,我的督導告訴我,我應該要去釐清自己在團體中的自我期待,希望自己變成一個怎麼樣的角色,並且在有這個期待之後,可以主動向我的夥伴提出邀請;而透過團督,也看到社工在很多時候都會提醒我們夥伴關係的重要、團隊工作的重要,進而引導我們去分享與回饋彼此,增加我們彼此之間的凝聚力。

我覺得在這樣的過程當中,我把學到的「分享」與「和對不只用在與少年工作上,也用在與我的夥伴相處上,像是在服學社團準備期間,主動邀約夥伴們進行討論,讓我看到夥伴們之間彼此互相接應的畫面與過程;又或者是在騎車載我的夥伴的時候與他分享自己的感受跟想法,進行一對一的討論,雖然只是機車的後座,但就像一個小型的一對一會談室一樣,過程中看到很多很深刻的分享;而我也會將我個人實習的特別經驗,分享給夥伴,讓他們可以看到不同的實習內容之餘,也可以瞭解更多的少年資訊,像是我很幸運跟著督導參與過多次的少年訪視,我也因此會分享給我的夥伴這個過程中我學習到的東西有哪些、我觀察到社工如何進行處遇、少年的狀態跟需求又有哪些…。最後,實習生們之間的合作在「暑期結業式」那段時間達到最密切的合作,但也並非相當順利,討論彼此想法的過程當中有許多的碰撞與摩擦,以及分工上的不明確。但這樣的過程,其實也只是不斷地重複練習與彼此相處、工作,因此過程儘管曲折,但後來我們彼此之間的回饋與收穫都是很美好的經驗,也促使了我選擇這個主題作為實習發表的專題。

在這樣的實習環境當中,我經驗到了大量的團隊合作與夥伴關係,而我也會開始問自己:為什麼這樣一個團隊可以稱作是團隊?彼此之間可以稱作是夥伴?而我想要、期待的「團隊」又是長什麼樣子?

我覺得這當中的價值有許多,而最重要的我覺得是「耐心」與「信任」,是我的督導分享給我的兩個價值,我認為他是在彼此合作的過程當中,最重要的維繫元素之一;再來是價值引發的行動,包括信任、溝通、坦承,以及近一步的核對、尋求支持。我想像的團隊當中,彼此之間應該要有上述的這些價值與信念、行動,因此在西少實習的過程當中,我也學著去經營這樣的一個團隊,其背後蘊含的裡面是彼此之間有情感上的信任基礎,以及共同的目標。對我來說,這樣的團隊合作關係,不只是情感上的支持團體,也促使我可以在團體中尋找正向肯定與認同,以及自我角色定位的釐清;再者,在工作上,他就像社工的團隊一樣,可以透過不斷線地接力方式,服務中心的許多少年,給予他們更有質量的協助與陪伴;而他的精神,就是「我們一起」。

因為有「我們一起」的概念,我在實習之後的收穫,便是去認知到團隊工作是一種「態度」。過去我經驗的團隊合作,往往會有固定的領導者、一個行政團隊,好像那樣才是最有效率的團隊工作方式;但是在西少,我經驗到的團隊工作,他不會有一個很明顯的領導者,在服務、工作的過程當中,我們彼此之間都會擔任彼此的指引,互相引導、提點與陪伴,而這些理想背後的經營策略,就是主動邀請分享與核對,而這也成為了我可以帶得走的重要精神與態度,在未來的不論是學習環境、還是工作場域當中,我都可以嘗試著去經營一個自己想要的團隊樣貌。因為對團隊有一個想像與渴望,並且期待自己在這當中可以獲得肯定、也可以成為讓團隊夥伴可以依靠的支持者角色,嘗試著去經營這樣一個團隊,讓我看到社會工作除了一夫當關之外,更可以同心協力去面對我們的服務對象,以及服務夥伴彼此。我覺得它不單純只是「同事關係」,當中也包含了西少一直很重視的「類家」的理念在當中。這樣一個團隊關係,或許在經營上會耗費相當多的心力與時間,但是在行動上,我認為他可以提供一個更有質量、更具有「人味」的社會工作。

在善牧西少的實習,一開始我們就被教導了一個重要的信念:「一個人的價值高於全世界,唯愛完成一切」。但當中「一個人的價值」又是什麼,我覺得跟隨每個人生命的不同經驗,每個社工、每個實習生所看到的、所想像的不盡相同。而在服務的過程當中,我也看到依循著自己的價值,產生出不同風格的社工、帶給少年不同風格的服務與學習,我想也因為有這樣的特性,加上團隊行動的工作方式,使得在西少的少年們可以在一個用心經營的類家環境中接受服務。

我的「人的價值」究竟又是什麼,是我在實習過程當中不斷思考與想像的,我要成為一個什麼樣子的「青少年社工」,以及我希望以什麼樣的方式去和我的服務對象互動、進行服務,什麼樣的價值又是我重視的?西少有一個彩虹棒棒糖,上面有十五個中心的核心價值:開放、正向眼光、幽默、創意、仁慈、彈性、改變、耐心等待、相信信念、尊重、接納、探索、熱忱、主動、陪伴。在實習初期的課程上,社工曾經像我們介紹上面十五個核心價值,並且讓我們瞭解到「和少年在一起」的重要性是什麼,我們又如何透過這些核心價值去看到少年們的「復原力」。在服務別人之前,要先認識自己,透過去思考我擁有哪些價值、我是一個什麼樣的服務者、我想要自己增加的價值又有哪些,去建構自己的「青少年社會工作」的樣貌。而我在這當中加入了我自己的生命經驗,讓我回想起過去自己被服務、被陪伴、被看見、被給予肯定的經驗,而透過實習,我可以去實踐我自己「相信每個人都有機會」這件事,也就是說,依循著西少「人的價值」的重視,我認為,對我來說人的價值就是體現在「機會」上面,透過中心的十五個核心價值,我們與少年們一起工作,看到少年們的復原力、讓少年們有機會可以選擇不一樣的生活。因此社工或者是實習生,在過程當中的陪伴與分享,便扮演了一個正向成人的角色,透過自身的服務行動,去體現我自己的「價值」。因此,在實習的過程當中,我與少年相處時,我總會提醒他們「自己能過作選擇的機會」有哪些、要如何把握,我也會分享自己的感受、與作出選擇的原因,讓少年們參考與認識。有一次我與少年分享自己選擇騎腳踏車環島的經驗,相應著少年們曾經火車環島的經驗,我覺得提供了少年一個不同的「環島的想像」,也讓他們知道透過自己的選擇,並且努力地去執行、實踐自己選擇,可以有不同的方式認識這個世界。

在西少的實習,對我來說有一個很重要的吸引力就是「人的價值」,依循著我的生命經驗,我看到西少也在用同樣的服務價值為少年們進行服務與陪伴,因此讓我期待自己可以在這當中去更認識自己心中渴望的「青少年社工」的樣貌,也讓我釐清了自己的底線,與現階段因為服務經驗不足的限制。對於一個青少年社工的想像,我在西少收穫到了不只是過去經驗過的服務態度,更看到了社工們如何經營一個「類家」的地方、如何成為一個「有人味」的社工。記得有一次和社工討論到對於少年的處遇的時候,社工提醒我們「怎樣做才是對少年最好的?」,或許在課本上,有許多的處遇流程、有許多的「該作與不該作」,但真正來到了實務現場,又有什麼是我們可以作的、該作的?這讓我瞭解到,書本提供的只是一個方向,而真正在工作的時候,書本不會是絕對的指導手冊,服務最重要的部分,便是在社工本身如何將知識及技巧,與自己所相信的「信念與價值」相結合,作出對少年們不見得是最「好」,但是可以最適切的處遇。

思考人的價值為何,在實習過程中不論是經驗了個案訪視、服學社團、還是外展工作,都一再地讓我在看待少年的眼光、調整自己的期待、經驗團隊關係中探索、建構自己所期待的「人的價值」的樣貌,而我也認為這樣一個「信念」與服務的「態度」,是我一直追求著、也在西少學習最大的收穫部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實習 少年 實習生
    全站熱搜

    西區少年服務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