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暑期實習時間201561日至87

實習機構台北市西區少年服務中心

學校香港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實習生 王臻

實習督導 蔡慧敏督導

學校督導 鄭麗珍教授

 

一、       實習內容

1.     酷樂園值班

    暑期期間,酷樂園開放時間為下午2點至晚上7點,在這段時間內,青少年可以使用中心的各種娛樂設備,例如電腦,PS2, wii, KTV室等,在這個充滿輕鬆氛圍的場域中,實習生可以藉此與青少年相處的機會與青少年建立關係,并尋求探討深入話題的機會。

2.     畢業典禮

    在實習初期,我參加了酷樂園少年的幾個畢業典禮,給少年加油打氣,并送上畢業祝福,參與少年生命中的重要階段。

3.     外展工作

    每週二晚,中正區會進行外展工作,我跟隨中正區的外展團隊(包括社工、志工、實習生)來到中正區的兩個主要外展據點(螢橋國小和國盛社區公園)進行外展服務,服務的主要內容分為:景觀勘測,外展宣導,需求問卷填寫以及陪伴服務。

4.     宣導

    暑期實習中,我共進行了兩次以正向宣傳青少年族群和價值取向為主題的宣導活動(西門町宣導與外展宣導)。

5.     出遊活動

    參加西少針對外展少年和酷樂園會員舉辦的兩次出遊活動,在出遊中全方位觀察,了解青少年,同時也可以進一步拉近與青少年的距離。

6.     機構探訪

    機構為我們安排了蘆洲少年服務中心和善牧學園的探訪,在探訪中,從社工的介紹中,了解了不同中心的服務內容分別。

7.     個案

    在督導帶領下,共進行三次家訪,七次個案跟談,以及三次少關所探訪經歷。在個案諮詢中,充分認識到實踐與理論的衝突,以及在與少年聊天的過程中,了解少年的內心世界。

8.     演出

    本次暑假共參加兩次大型演出,一為西少幫樂團聯合歌手倪安東的公演,一為『真的有少年劇團』演出少年內心的故事,在兩場演出中,不僅能看到少年堅持追尋夢想付出的努力和汗水,也能看到少年曾經內心中的深刻回憶。

9.     團體工作

    為配合西少幫樂團建立團體默契,進行為期六次,共三個星期的小組工作。

10.  實習課程

    西少為實習生準備了為期一週的實習課程,社工系統的向實習生們講解了關於機構的構成,運作,主要工作內容,以及青少年次文化等課程。

二、       專業成長

1. 優勢觀點

和香港不同,在西少的社會工作以優勢觀點(strengths model)為藍本,而不以問題為導向,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案主自身的能力上,而不是放大個人問題。優勢觀點並非盲目樂觀,而是在身處逆境中仍能實現自我增權。此理論強調發掘案主的長處,從而幫助案主指定目標,實現人生價值。

優勢觀點以強調尊重人的價值為核心,以合夥關係為基礎。以優勢觀點為理論基礎的社會工作,多由非正式的互動開始。外展是發展關係的常用手法,社區是提供資源的後備力量。案主與社工需建立有有目標的,相互的,友善的,信任的關係。其中所包含的重要行為為:尊重,建立希望,聚焦正向事務,慶祝事件完成和成功,陪伴,協助案主確立生活目標與希望。而優勢觀點的理論依據包括:復原觀點(recovery & resilience), 賦權(empowerment),生態系統觀點(ecological perspective)和 社會支持網絡模式。西少採取的是復原力觀點,以善牧的『相信一個人的價值高於全世界』為核心價值取向,採用正向,積極的眼光,用平等,包容的態度對待每一位接觸的少年,以西少為基地,為少年創造一個安全,溫馨,可以做自己的類家氣氛。

2. 群組會談工作手法

群組會談是這次實習中接觸的嶄新工作手法,從前在書本學到的模式都是社工VS案主的一對一談話模式,但在西少看到的是社工VS多個案主,或多個社工VS多個案主等的談話模式。群組工作手法的好處是:可以在短時間內藉由多個社工的頭腦風暴快速收集訊息,同時,可以藉由觀察同僚狀況和反應,獲得少年的更多訊息,了解少年的真正需求。同時,也可藉由同僚的陪伴,讓少年在會談中感到更舒適與安心。

三、       实习心得

在兩個月的實習中,收穫最大的是關於對青少年族群的了解,和對未來自己做社工的職業想像。

西少給了我機會,近距離觀察和了解青少年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們的生活形態。從前看電影『艋舺』的時候,其實不太能理解艋舺中的世界,因為電影中少年的生活和我自己的相差太遠,沒有經歷過這一切,很難產生共鳴,更不要說是同理心。還記得在中心時,一位少年分享曾經的經歷,說到第一次吸毒的經歷,是拿家中翻出的K煙來抽。這在我看來很不可思議,因為從未想過,原來少年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對於他來說,毒品隨處可見,而渠道竟然來自親人;另一次經歷是在出遊時,少年隨手將垃圾丟在地上。後來和督導討論,督導告訴我,這很可能是因為少年沒有『垃圾要丟進垃圾桶』的概念,也沒有人教過他應該這樣做。所以,不能只看到少年的外顯偏差行為,而忽略了少年產生行為的內在原因。另一個例子,也來自中心的少年。在實習的兩個月中,關於『關係』的問題常常都在考驗實習生。當實習生和少年們每天都同處於一個『類家』的環境中,同時又要使用陪伴作為處於手法建立關係。因此在相處中,常常碰到關於界限和倫理的問題。少年對實習生的想像,是朋友,是可以傾訴的夥伴,有時,這種情感需求會對實習生產生束縛,讓實習生懷疑社工的專業價值,但反過來說,這也是一次了解少年的機會。在看到情感需求時,不妨再多問一句,為什麼?在少年的需求背後,究竟有怎樣的情感缺失?社工對於這部份情感缺失,又可以做些什麼?

這些問題,也是我在西少獲得的寶貴經歷,正如督導說的:『要學會帶著好奇心去理解少年』,當擁有了想要理解的心,才能培養同理。

在西少,通過這兩個月的實習經歷,我也看到了青少年社會工作的很多困難點:首先,政府對青少年族群的資源投入,相對於老人來說是極為稀缺的,尤其是邊緣青少年族群,90%的青少年都囊括于學校系統之下,剩下的10%邊緣青少年只能在夾縫中尋求生存空間。同時,青少年不是自願性案主,他們不像老人,婦女等,有極明確地求助意識,這就給社工出了一個難題,要如何面對一位非自願性案主,并找出他的內在需求?同時,青少年族群正處於個性成長階段,介於兒童與成年之間,這個階段是他們發展自我個性,尋求獨立的過程,因此很難溝通。同時,青少年並無犯錯意識,在他們的理解認知里,並不覺得自己的處境或狀況產生了偏差,這又給社工展開工作製造了難題。並且,很多青少年同時又有著加害人的身份,這個身份讓社會大眾對他們產生了不良的印象標籤,社工在處於時,更需要學會用同理心,不帶有色眼鏡看待自己的案主。這說起來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但實際操作,才看到其中的不易之處。

    社會工作是人與人之間的工作,社工面對的工作對象,是人。在與人的相處中,每時每刻都是學問,每個舉動都會創造新的可能,或埋下新的問題。我在西少學到的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東西,不是工作技巧,不是談話技巧,而是一種全新的社工形態。在這裡,社工和案主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每個社工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格,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按照流程辦事。最重要的,是社工們願意理解和傾聽的誠懇態度,這也是這個暑假,我對青少年工作的最大收穫:作為社工,我要

誠實,我要客觀,我要學會傾聽,才看到我和案主間的差異,才能理解對方的能力,理解對方的權利如何被剝奪,才能有可能充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西區少年服務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