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土青少年外展工作發展與方法之介紹---以台北市西區(萬華)少年服務中心為例

 

社工師  蔡慧敏(蔡蔡)

 

壹、前言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於民國85年開始委託天主教善牧基金會辦理台北市萬華少年服務中心(現為台北市西區少年服務中心),期待能夠在這個青少年犯罪率高的社區提供服務,以減少青少年的犯罪率。本中心在85年就對萬華地區的生態進行了解,並與里長、學校等地方單位進行拜訪,了解社區青少年的特色與情況後,將服務對象鎖定在無所事事、成群在街頭遊蕩的青少年。中心參考了香港的外展工作方法,社工員在確定街頭少年經常聚集的地點之後,定時定點到這些地方主動接觸青少年藉由與青少年聊天的過程中,聆聽和瞭解他們的想法和需要,在少年遇到挫折的時候,給予鼓勵、支持與建議,讓少年重新面對自身問題,並協助少年解決其問題,陪伴少年找到生活的意義與價值;外展社工員針對青少年不同的需求,透過個案工作、團體工作以及各項配套方案活動,提供少年多元的學習與輔導服務,以期少年能夠發揮個別的潛能並正常成長,並逐漸回到正常的軌道上。

 

外展服務的價值並不是只有在街頭找到個案而已,更重要的是要配合少年的生活環境與需求,提供符合青少年需求的適切性服務,在街頭青少年並非能夠主動運用社會福利資源的族群,他們比較習慣向熟悉的人尋求協助,被動化的櫃台式服務往往令他們卻步,因此,能夠與少年建立關係,熟悉他們的語言與互動模式,是外展社工員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其次,要能夠在其生活環境與文化中,植入我們的處遇與服務,使街頭少年較能夠接受我們的服務。外展工作實際上是需要長期深入耕耘的一份工作,而隨著少年群聚行為減少、社區景觀以及休閒文化的變化,外展社工員必須時時保持相當的彈性,創造新的工作手法,近幾年來,少年聚集的地點不斷在改變,從剛開始的泡沫紅茶店、撞球場、網咖,到現在社區公園與學校操場等,少年聚集的地點與活動場所有很大的改變,外展工作的據點與活動方式當然也必須隨之改變。外展工作手法還要隨著青少年流行的次文化與喜愛的休閒方式,社工員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與深入了解的洞察力,才能跟上青少年流行及快速變化的腳步。

 

中心在青少年工作經驗中,發現與體認到外展工作是一整套的服務模式與方法,期待透過此次研討會,將本中心外展工作發展與經驗,與各位社工夥伴分享,讓更多社工認識與了解青少年外展工作的內涵。

  

  

貳、外展工作定義與流程

一、外展工作的定義:

    本中心在實務工作上,對青少年外展工作定義是:由社工員主動到青少年經 常流連聚集的場所,如社區的公園、撞球場、網咖、學校等地方,與經常游蕩街頭的青少年接觸並建立關係,暸解他們的想法與感受,看見青少年的需求與問題,掌握社區青少年的生態及人際互動關係,針對不同的需求與問題,提供適切的服務與資源。而外展工作的服務對象以逃學(輟學或間輟)、逃家(與家庭關係惡劣)、失依、行為偏差、藥物濫用,或經常性在外遊蕩的高危機的青少年為主。在工作方法上,外展服務是定時定點到社區與青少年保持緊密的接觸與關懷陪伴,結合了個案、團體、以及各項配套方案活動,提供青少年多元的學習與輔導服務,社工員在外展工作中,扮演一種服務窗口的角色,銜接青少年需求與青少年服務體系間的橋樑。

 

二、外展工作服務流程

    本中心多年的外展工作經驗,有一個外展工作的口訣:覓、見、深、處、追

【覓】勘查社區青少年活動的場所;【見】在社區看見青少年聚集地點;【深】深入認識與了解社區的青少年;【處】針對青少年個別的需求,提供深入處遇服務;【追】結案後仍會追蹤少年的生活狀況。

    中心外展工作服務流程,首先透過社區工作(亦即外展工作的前置工作)的手法,利用景觀勘查、店家拜訪、與社區相關單位、人士建立合作關係等方法,在社區內尋覓青少年經常聚集的場所,找到合適外展工作的地點,如撞球場、公園、網咖、學校等場所,社工員每週定時定點的外展工作,在據點與青少年建立關係,透過問卷與訪談了解少年需求後,規劃與發展適切的配套活動與服務方案。在深入服務方面,透過個案工作、團體工作、社區工作、辦理配套活動等工作手法,評估青少年不同的需求與問題,提供後續個別或團體的服務工作。當據點少年聚集人數變少,社工員就要開始重新尋覓新的據點,重新景觀勘查等初期外展工作。當青少年開案的需求被滿足,或是問題與困擾被解決時,就會結案處理,已經結案的青少年,仍會後續追蹤三個月,持續掌握與關心青少年的生活狀況。

 

 

參、外展工作發展與工作手法:

    西區少年服務中心外展工作從85年至今,已經有十幾年外展工作經驗,從一開始在萬華區從事外展工作,至92年開始到大同區外展,97年到中正區外展,中心三區的外展工作方法已經趨於成熟,每區外展據點生態與少年特色很不同,中心目前有三個工作團隊,萬華區每週二晚上、大同區每週三晚上、中正區每週五晚上,分別到目前外展據點,進行每週一次定時定點的外展工作,994月份開始,萬華區與中正區都增加一天外展,中心發現社區少年聚集與遊蕩時間越來越多且越來越晚,青少年在社區遊蕩、無聊,一群人聚集就容易製造一些問題,故中心社工員發現透過外展工作主動出擊到社區,與青少年朋友接觸且提供陪伴、關懷、及相關服務與資源,更能滿足少年的需求。

 

    本中心從85年承接台北市第一家少年服務中心,開始在萬華區推展外展工作,至今已經有14年的時光,這十幾年的外展工作過程中,有很多的摸索、轉變、創新等歷程,期望透過更詳細說明,讓各位對於中心所作的外展工作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

 

(一)探索期(85-86年)

85年中心開始接受台北市政府的委託在萬華地區從事外展工作,當時一切都處在摸索的過程中,透過至香港拜訪學習外展工作的啟發,中心開始在萬華地區展開地毯式的景觀勘查工作,針對三十六個里的每條大街小巷進行勘查,試圖找出青少年聚集的地點與活動生態,並透過里長問卷與相關機構的訪談,瞭解每個里內青少年的狀況。在這個時期,中心在老地方泡沫紅茶店」建立了社區服務據點,並以每週兩次的頻率開始進行外展工作,嘗試與該據點的少年建立穩定的信任關係。當時,也在西門町的街頭進行大型宣導活動,並成立每週一次的服務據點,提供西門町來往青少年諮詢與資訊的提供,這個工作因為遇到的對象大多不是中心服務範圍的青少年,所以約僅半年即結束了此工作方案。外展工作在此時期,由善牧承辦第一個少年中心,一切從零開始,慢慢在摸索中。

 

(二)萌芽期(87-89年)

   87年中心外展工作以向日葵街頭外展工作隊的概念設計了一套初步的服務流程,持續在萬華區進行外展工作,也將外展接觸的少年成功引介進入針對中輟生舉辦的「多元性向發展班」方案中。87年下半年,由於中心人事的變遷,以及「多元性向發展班」業務發展的影響,外展工作一度沈寂。在社會局的積極鼓勵下,88年開始,外展重振旗鼓,首先在原先的「老地方泡沫紅茶店」據點展開每週一次的「街頭主題工作坊」計畫,透過社工與志工、實習生組成的外展隊,設計輕鬆有趣的主題,每週在紅茶店與出沒少年進行活動,掌握了社區的數個小群組,並開始針對這幾個小群組進行群組與個別服務,對象包含還在國中就讀但狀況不穩的少年、中輟生、下課喜歡群聚賭博的高中生、未升學未就業少年或是已經在工作的少年。除了已開發的據點外,88年下半年開始,中心外展社工也積極展開其他區域的外展工作。

 

n   萬華北區--西門町外展工作

    透過一些已經認識的少年,開發了西門六福大樓的球聖撞球場這個據點,在據點舉辦宣導比賽方式,也定期至據點與出沒青少年接觸,建立關係,關心並瞭解他們的需求。同時也會到同棟大樓的其他場所瞭解需求。

 

    除了撞球場以外,當時剛剛規劃好的行人徒步區(漢中街與峨嵋街交叉口的小圓環)也擴展成為外展工作的範圍,針對在當地停留的青少年進行問卷訪談,認識一群屬於地方萬國幫的少年;另外在性病防治所(昆明與峨嵋街交叉口)前廣場,與滑板族少年建立關係,陪伴他們一起玩板;也嘗試到湯姆熊遊樂場,認識一些玩遊樂機的高手。

 

    89年上下半年各在西門町辦了一場大型宣導活動,先有為期一週的宣導暖身遊戲,搭配最後一場宣導活動,由中心劇團演出宣導短劇的方式進行宣導。

 

    90年上半年也曾跟一家網咖合作,在網咖提供定期的社工駐點服務。

 

 西門町的外展工作,由於青少年流動頻繁,且有相當外縣市的人員比例,因此與當初服務的初衷,必須連結在地少年的目標不太符合,西門町的外展便無法如同社區內的外展工作一樣深耕。

 

n   萬華中區外展工作

  當時,外展區域劃分的萬華中區比較是中心附近一帶,舊稱艋舺地區或是往環河南路,大理高中(舊稱會社尾)與桂林路一帶延伸的地區,全力衝刺外展的88-89年,也在這個區域尋找到一些據點,如桂林路上的奧運撞球場、梧州街中心隔壁大樓的MANGO撞球場、環河南路上的梁芳茶館或是中原夜市的一家紅茶牛排館都是中心外展工作的據點。在這些據點接觸的少年大多也是中心的會員,但因為中心在87年底發生少年入侵事件後就沒有對外開放,僅提供週末/節慶活動與夜間社團使用,所以一些原本的會員也會透過在中心附近場所以外展接觸的方式來提供服務。在萬華中區的外展經營時間並不長,店家的不穩定性也很高。

 

n   萬華南區外展工作

  萬華南區是中心外展工作的主力地區,除了老地方泡沫紅茶店,也跟隨少年的移動在萬中附近的另一家泡沫紅茶店進行外展,在同一條街上也先後開了兩家撞球場,外展的觸角也馬上延伸到這兩家店裡。這個階段的外展工作除了開發外,針對一些個別少年與群組都已經進入處遇工作期,除了定時定點的據點工作,也會針對外展少年安排出遊活動,這個時期也是奠定中心外展社工與社區少年之間情感的一個時期。

 

  這也是一個中心外展社工能夠全力衝刺外展的黃金時期,每週大概有三天的時間,外展社工不是在街頭就是在據點,或是陪伴外展接觸的少年??。同時,在社會局「多元外展服務方案」的補助下,除了當時的兩家少年中心之外,也有其他的機構也同時在台北的其他區域進行外展工作的探索。中心也是在這個萌芽期確立了外展的步驟與流程。

 

(三)工作期(90-93年)

n   工作型態的轉變

   90年中心的工作內容有很大的改變,主要是因為社會局的契約改成以個案追蹤與輔導為主,每年中心的服務個案量超過100,在個案工作的擠壓與排擠之下,社工員沒有多餘的時間與力量到社區從事外展工作,工作型態的突然改變在當時讓社工員感到相當挫折,因為原本投入較多時間的外展工作,卻只能花很多時間在做中輟生與危機少年的追蹤與輔導工作,在個案量的壓迫下,迫使社工員減少外展的時間與次數。

 

n   社區據點轉換

    此時期東園街老地方泡沫紅茶店營運狀況轉壞,隔沒多久,泡沫紅茶店就停止營業;原本工作據點突然倒閉,影響到中心在萬華區的外展工作。重新找尋適合的新外展據點,對工作人員又是一個全新的挑戰。社工員熟悉的外展據點老地方泡沫紅茶店突然倒閉,好像也斷絕了中心原先與社區少年接觸的媒介,這原本應是屬於社工員與社區少年的秘密基地,卻只能成為彼此共同的回憶,當時內心難免有不少失落感。

 

    那時剛好山葉撞球場在社區開幕,社工員開始積極到撞球場做外展,剛開始店長很防衛,不大願意讓社工員進入球場與少年接觸,由於這家撞球場是一個有角頭勢力的老大開的,裡面經常會聚集許多社區較有問題的少年,老闆常會透過撞球場來吸收一些小弟,或從事一些違法的事情,例如圍事、賭博、討債等,這個地點是個充滿敏感與神祕的場域,所以店長才會對於外來的單位有很高的防衛與排斥。但中心還是沒有放棄這個店家,固定時間來撞球場從事外展工作,經過一段時間,店長對於中心與社工員有更多認識後,也慢慢卸下心防接受社工員到撞球場進行外展工作。

 

n   91-92年外展工作內容

    91年與92年這兩年的工作據點主要在撞球場,萬華區東園街的球宮與子爵撞球場,下課後就會聚集很多社區的少年,有時下午就會有少年翹課去打球,這時期的少年喜歡三五好友聚在撞球場,除了打撞球外,還可以聊天打屁打發時間。撞球場生意很好,會不定期舉辦撞球比賽,讓更多社區的人來打球,這是撞球場這個據點工作的全盛時期。

 

    這兩年的外展工作主要有,每週固定到撞球場與少年接觸,社工員設計與規畫2266街頭主題宣導活動,邀請路過的國小與國中的學生,透過不同的主題,如性教育、兩性關係、藥物濫用等議題,提供正確知識與常識,還可以接觸與認識更多社區的少年。中心在街頭宣導活動,主動邀請社區的店家,如撞球場、炸雞店與咖啡店,一同關心少年,設計店家的兌換卷,當少年参與中心宣導活動後,可拿一張兌換卷去合作的店家消費,透過與店家合作,讓更多社區人士一起服務與關懷社區的少年。

 

    社工員除了持續服務已經掌握的群組少年外,透過宣導活動可拓展認識與服務更多社區少年,且從中發掘潛在的少年。除了例行性的外展工作外,這兩年中舉辦很多場撞球比賽邀請少年参與,甚至帶群組少年去打漆彈,到郊外溯溪,體驗不同的生活;期望透過不同的服務方式,能讓少年有多元的學習與刺激。另外,持續陪伴與關懷,除了掌握與了解少年生態外,也期望可減少其違法行為。

 

n   93年外展工作內容

    93年外展據點工作,持續在撞球場外,又開發東園國小為新據點,撞球場在此時期少年出沒的人數變少,主要是萬中小老大群組的少年都已經國中畢業,且群組慢慢解組,群聚在撞球場時間變少,社工員重新進行景觀勘查且認識新的群組少年,於5月份將據點拉到東園國小,持續萬華區的外展工作。

 

   93年停辦了撞球比賽,因為撞球場據點變的冷清沒有少年出沒,社工員重新評估少年的需求,針對所接觸的群組少年,舉辦八仙樂園出遊、農場體驗的出遊活動,中心社工員要隨著少年的喜好與需求,設計不同的活動方案,以滿足少年的需求。

 

(四)轉換期(94-95年)

     94年的外展據點,撞球場生意變的越來越差,少年不打撞球,也不會出沒在撞球場,在兩家撞球場外展時,都沒有遇到很多少年,據點少年變少,也影響了中心在萬華區的外展工作。東園國小的據點經營了半年多,也遇到少年出沒狀況不穩定且漸漸沒有少年,而結束此據點工作。下半年在撞球場外面的2266宣導工作,因下課時間經過的學生變少,服務人數也變少。每次到據點,坐在撞球場門口,等阿等,就是等不到少年,看著街頭路過的人與車子,感覺有點淒涼,外展社工開始要思考,萬華區的外展工作接下來要怎麼做?現在社區與街頭都沒有少年,少年都跑哪去了?總不能一直坐在撞球場等少年出現,應該要更積極做點什麼才行!!

 

    由於據點沒有太多少年,社工員開始思考傳統的外展工作手法,可能已經不適用,經過不斷討論與思考,當據點沒有少年時,何不社工員更主動去找少年,中心規劃到學校帶領團體活動,與學校談合作,針對之前外展已經認識的社區少年,舉辦麻辣團體課程,94年下半年,開始在雙中辦理第一期的麻辣團體活動,外展工作場域從社區拉到少年的學校,運用團體工作手法服務少年。95年上半年麻辣團體活動,在萬中與雙中兩個學校,主要針對小妖群組與雙中小嫩兵群組;95下半年麻辣團體,萬中小猴子群組與雙中櫻桃幫群組,提供團體的活動,能設計較有結構的活動,服務外展的群組少年,社工員透過每週密切的和群組少年接觸的機會,更能了解少年的就學與人際互動關係,並即使掌握生活近況,也因此社工員才能更全面提供多元的服務內容。

 

    當外展據點少年出沒減少時,除了發展學校麻辣團體工作手法外,另外發展群組會談手法,就是到學校找少年談話,不是個別與少年談,還邀約少年的兩、三位好友一起談話,每次兩位社工員與兩、三位或是四、五位好友一起會談,透過群組會談(談話),三五好友一起聊天,透過輕鬆與自在的氣氛營造,談話內容變得豐富,讓社工員更能掌握與了解更深入的少年人際關係與生活近況。

 

    傳統外展工作手法,在外展據點定時定點的工作,當據點沒有少年出沒時,據點會慢慢沒落,社工員要再進行景觀勘查工作,尋找新的據點工作,93年外展工作,無法在據點提供固定的外展工作服務,社工員將服務拉到學校,持續針對認識的社區少年提供陪伴與輔導服務,這樣的方式仍可掌握與關心少年。

 

   此時期的外展工作,則有另一個外展工作手法,就是遊牧式外展,社工員跟少年跑,當少年在哪群聚時,就到那個場所與少年陪伴少年,例如952-6月,雙中小嫩兵群組少年,經常出沒在地下室這個地方,社工員也花較多時間,利用外展時間,主動到地下室與群組少年接觸並掌握其近況。954-6月當社區少年又開始在東園國小聚集時,就到國小接觸與陪伴少年,此時是台妹幫群組少年,由於這段期間少年較常出沒在東園國小,社工員也較主動到國小與群組少年工作。當社工員跟著少年在社區走動時,一方面可以更了解少年生活的社區形態,也能認識更多其他不在據點出沒的少年,能做更深入的社區與少年工作。

 

(五)創新期(96年)

    96年的據點有了更大的變化,撞球場生意冷清,加上少年較少聚集,原本一週兩次的外展改成一週一次。年中撞球場老闆被槍殺後,撞球場收起來,據點也因此無法繼續從事外展工作。社工員轉換新的據點,開始在中心附近的柳鄉公園從事外展工作,將據點拉到新的場域服務一群經常來中心參與酷樂園的社區少年。

 

    原本沒落的據點,社工員減少外展,但還是要持續服務已經認識的外展少年,無法透過外展工作服務,社工員只好用不同的方式持續服務。針對在學校就學的少年就透過校訪群組會談與麻辣團體,持續關心與陪伴外展少年。

 

    96年的工作,主要針對已經畢業的這群外展少年,社工員思考可以提供怎樣的服務與資源給這群外展少年?上半年開始約訪之前服務的外展少年,這群少年的特色是未升學也未就業,有的已經休學,有的則是工作不穩定,重新服務這群已經畢業的少年,每次都約在咖啡店喝茶聊天,重新關心與了解少年的生活與工作狀況,從陪伴的過程中了解少年的需求與問題,持續關心與陪伴少年,且提供工作的訊息與機會,陪同找工作等等服務,嘗試找出可以工作的內容與方式,然而工作中遇到不少困難,發現這群未升學未就業的少年,很多都沒有工作動力與需求,當社工陪同找工作,或是少年找到工作也做不久等等狀況,不斷要思考到底可以作什麼??可以提供怎樣的服務內容?整整一年中,陪伴著一群未升學未就業的少年,蒐集與了解這群少年的問題與需求,發現其實他們沒有唸書沒有工作,生活沒有方向與目標,也許在主流文化下,是一群有問題的少年,但其實陪伴的過程中了解到這群少年仍在摸索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這年紀仍在玩耍的年齡,給予『未升學未就業』的稱呼,其實就是給負面的標籤,社工員集思廣益下,給了這群少年一個可愛的稱呼,就是『playing少年』,也就是正在玩耍中的少年,他們只是正在玩耍中的少年,從玩耍中找尋自己的人生方向。

 

(六)全盛期(97-98年)

     97年重新進行景觀勘查,開發中心附近以柳鄉公園一帶為主的外展工作,每週二晚上先到柳鄉公園,後來轉移到大理國小,一直到三月才固定在龍山國小進行每週固定的據點外展、並且開始在據點中進行「麻辣站」的宣導。在劇點的少年多半都是家庭功能低落、學業低成就,中輟逃學等,下課後就聚集在公園與小學裡,一起抽菸喝酒,男男女女界線不清楚,甚至性關係複雜,在公開場所就有很多曖昧的互動,社工持續透過外展關心陪伴少年,掌握少年在社區的生態,有任何新的動向就立即提供處遇與服務,例如找到逃家少女就協助返家、得知少女被性侵害立即通報,作後續相關的服務。

 

   98年上半年外展據點換到環河南路上的綠提6號公園與8號公園,98年下半年外展據點則到西園公園進行外展工作。在公園據點外展,發現少年群聚的族群越來越複雜,少年會在不同的據點跑來跑去,原本不熟識的少年都會有機會連結,負向之間的連結增強,此時期少年開始流行用K他命、搖頭丸、一粒眠、安非他命的毒品,公園成了少年交易的場所,半夜聚集越來越多少年,有時少年群聚一起用藥喝酒狂歡,然後騎機車去飆車夜遊,有時則在晚上到處打架械鬥處理事情,少年的生活越晚越美麗。社區區民也察覺少年群聚的行為,都有打1999通報,轄區員警與少年隊警察都有不定期在公園臨檢,但都只是暫時驅散少年群聚的狀況,少年會轉換其他陣地,如先去某位少年家或是到鄰近其他公園。

 

    此時期的外展工作,社工經常是追著少年跑,在公園與小學與少年接觸,發現少年群聚用藥抽K菸,或是雙方人馬在群架的狀況,深深感覺社區少年負向連結與影響越來越蓬勃,中心雖發掘很多社區有問題與狀況的少年,但單靠中心外展社工的人力與專業能力,要改變或服務整個社區少年的問題似乎非常的困難,社工看到少年嚴重與複雜行為與問題卻無力改變時,會感到很挫折且心理壓力很大,在工作上也常會感到很無力感。社工覺察自己在外展工作上的無力與壓力後,接受專業督導訓練及同儕之間的支持與討論,運用中心的配套活動方案,如學校麻辣團體、未升學未就業的陪伴、冒險體驗出遊等方案,將服務從外展場域中拉到其他場域與方案中,期望透過不同且多元的工作手法,服務這群社區正在狂飆中的少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西區少年服務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