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     實習內涵與目標達成狀況

(一)   瞭解萬華區少年之處境與需求。

西少所接觸的少年多數被視為所謂的「邊緣少年」或「危機少年」,以少年所處的生態系統來分析,少年可能面臨以下危機狀況:

  1. 家庭系統:經濟狀況較差,為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父母因背負家庭經濟壓力埋首工作,無暇顧及少年心理與發展的需求、缺乏親職能力、或自身有酗酒、吸毒、賭博、涉入社區幫派等問題,以致與少年關係疏離或衝突,甚且出現家暴情事,家庭功能未能發揮。此外,因父母離婚、再婚、喪偶、失蹤等因素形成多元的家庭型態,少年對家庭的認同感相當矛盾。一旦少年與家庭成員出現衝突,時常選擇逃家,並轉向同儕或其他社區成人尋求支持,且如家庭功能未能改善,極可能導致同一家庭的兄弟姊妹陸續從家庭游離出來,涉入社區複雜的人際網絡。
  2. 學校系統:少年對於學校課程感到無聊或厭煩;學業表現較低落;因遲到、吸菸、打架、講髒話等行為,與學校老師或同學較易出現衝突與對立情形等,以致部分少年出現間、中輟狀況
  3. 社區系統:萬華區整體社區建設較老舊、廟宇活動熱絡、加以受貧窮與幫派影響,呈現出複雜但強韌的社區樣貌。而西少服務的少年普遍遭受社區成人的負面標籤,無法回應主流社會的價值規範,許多少年因涉入社區幫派,而較易接觸毒品造成成癮,或以代售毒品賺取收入。此外,許多少年亦與社區的廟宇形成緊密關係,密集參與陣頭活動。

 

(二)   學習外展工作服務模式。

外展為西少重點的服務方案,社工每週固定一天晚上直接進入少年身處的情境建立自然的關係,相較於一般個案服務,個案需進入社工所熟悉的場域(如:會談室)而感到拘束,外展則是社工進入個案感到自在的場域(自然聚集在學校、網咖、小吃店…),少年較能「做自己」,讓社工有機會瞭解少年的生活實境,觀察其與其他成員或所處環境的互動情形,不僅能維繫與既有個案的關係,掌握少年最新動態,也能發掘新的個案,俾利於提供危機介入或其他後續服務方案。此外,外展工作因時常需出入少年常聚集的店家,或巧遇少年的成人朋友,亦有助於社工與社區成人建立關係。

本學期實習學習到外展服務的幾個特色,臚列如下: 

 

  1. 彈性:社工於外展服務前,會事先討論當天外展的標的族群(每次約兩群),聯絡熟識的少年,瞭解其聚集狀況,再「逐少年而移動」。如所標的少年們解體,則會透過中心其它服務方案瞭解最近哪些據點聚集較多少年,經幾次外展確定每週皆有少年聚集後,即列入固定的外展地點。此外,除針對標的少年群或固定據點提供外展服務外,社工手上也有幾個中心經營的外展據點「口袋名單」,以備不時之需,例如:目標少年群未出現,或原訂外展據點沒有少年聚集時,可立即轉換至其他據點。總之,面對少年聚集地點可能因個人與環境狀況而變動,外展社工必須有彈性地隨少年移動,並維持可靠的消息來源,掌握少年最新聚集情形。
  2. 社區少年網絡的扎根與拓展:除了在固定外展據點與社區少年互動外,社工時常在路途中碰到認識的少年,例如:馬路上、騎樓、小吃店、夜市等地點,隨即就能進行群組會談,瞭解少年近況,並在談話過程中,告知中心服務或給予回饋,把握機會維繫與少年的關係。此外,因少年具有「群聚性」、「流動性」與「重視同儕關係」的特質,社工如要開拓新據點,或面對陌生的少年時,通常會先跟熟識的少年聊天,再透過少年介紹,認識其他少年,沒接觸過西少的少年往往因觀察到朋友與社工互動良好,自然較能放下戒心,與社工建立關係。因此,西少能藉由外展服務以「點─線─面」方式不斷拓展社區少年網絡。
  3. 團隊經營:西少相當重視團隊工作,各項服務方案多以團隊方式執行。以外展服務為例,團隊工作使社工間能彼此照應,提高安全性、分擔人力,與更多少年互動,並能確保維繫與外展少年的關係,如某一社工請假或離職,尚有其它社工可以繼續經營。此外,從實習過程中,也能發現團隊工作有助於服務異質性高的少年群體,因社工特質各異,能吸引到不同的少年群體,或用各自的方式跟少年互動,扮演不同角色楷模。

(三)   學習群組會談服務模式。

     群組會談為西少特色服務模式,運用社工一對多、多對一、或多對多的會談手法,快速蒐集資訊,而會談的地點亦相當彈性,例如:中心內、學校團輔室、咖啡廳、麥當勞、路邊…任何少年聚集之處皆可把握機會進行會談。其優勢包括:

  1. 少年重視同儕關係,在同儕中較能自在地袒露自我,且能透過同儕回饋,給予支持或即時的提醒。
  2. 透過群組中不同少年的分享,可以快速蒐集多位少年豐富的生態資訊,運用交叉比對,組織出較正確與完整的情境脈絡。
  3. 團隊社工具有不同的風格與視角,有助於豐富會談的廣度。
  4. 團隊社工因皆熟悉少年狀態,如任一社工請假或離職,其他社工能順利銜接服務。
  5. 保障社工員的安全。

    然而,群組會談亦有以下限制:

  1. 人多口雜,致使會談內容難以聚焦或進行深度討論。
  2. 少年因意識到其他少年在場,而不敢坦露真實想法,或因團體壓力,而壓抑了不同的觀點的分享。
  3. 因多人參與或會談地點開放,易造成保密性的爭議。
  4. 較健談或有特殊狀況的少年易成為會談焦點,其他成員被忽略。
  5. 每次會談皆需動用多名社工,可能造成人力與時間的負擔。

    綜上所述,群組會談運用於重視同儕關係的青少年群體確實有其優勢,尤其有助於透過熟識的少年介紹,認識其他少年,擴大社區少年網絡,進而能掌握豐富且全面的資訊,加以西少相當重視團隊,群組會談能培養社工間默契,並帶給彼此安全感,故該工作手法被廣為使用於各項方案中。然而,群組工作的限制也提醒了社工其它配套工作手法的重要性,例如:搭配個案工作方法,以期瞭解少年的隱私或探索其內心深層的想法。

實習過程中亦發現西少運作團體的三項特點,簡述如下:

1.  在玩樂中,營造一個可學習的環境:對少年來說,「跟朋友玩」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西少在辦理各項團體活動時,也盡可能滿足少年這方面的需求,事先聆聽少年想玩什麼,尊重少年的想法。於團體正式運行時,也會透過直接參與或從旁協助的方式,不斷催化團體動力,讓少年玩得開心。此外,透過玩樂的觸媒,少年亦能從中累積正向生活經驗,並學習遵守規範與尊重他人。

2.  協助成員在團體中找到自己舒服的位置:兩個團體皆給予成員選擇是否參加團體的權力,然皆規定「一旦決定參與該次團體,就不能中途退出」。因此,在團體運行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成員表現被動、覺得無聊、甚且提出不想繼續參與團體的要求。此時,社工會運用團隊工作默契,透過詢問、陪同、鼓勵、營造團體氣氛等方式,提升成員意願,協助在團體中找到自己的參與的方式與位置。

3.  強調「少年當家」,以期充權少年:兩個團體皆提供少年擔任團體領導者與協同領導者的機會,讓少年規劃自己想要的團體活動方式,並實際經驗領導過程,雖然少年可能因缺乏自信或相關經驗而需社工不斷從旁給予協助與提醒,但其中所蘊含的「尊重少年主體聲音」、「累積正向經驗」、及「權力分享」等意涵,確實具有充權意義。

 

二、     專業成長及自我反省

本學期是我第一次的社工實習,西少多元的服務內容使我獲得許多寶貴且有趣的經驗,過程中,我也經歷了一連串心態轉變與社工專業反思的歷程,以下就分成「少年X關係」、「關係X專業」兩大主軸敘述:

 

(一)   少年X關係:

剛開始實習時,時常擔心問錯問題、回答無趣、話題中斷等狀況,或不敢與抽菸、嚼檳榔、刺青、把髒話掛在嘴上的少年相處…因而與少年互動的過程中,往往把焦點放在自己的擔心上面,顯得相當不自在,產生許多挫折經驗。然而,經歷了四個多月的實習,有許多機會與社工們一起進行群組會談,從中觀察社工如何在與少年的互動中實踐西少價值─「彩虹棒棒糖樹[1]」,讓我逐步學習「放下自己的偏見,真誠地對少年所談的事情表達好奇」,變得「不怕」少年後,才發現過往的先入為主印象多是錯誤且多慮的,抱持開放且好奇心態去互動,不僅較能瞭解少年的脈絡,也會發現他們許多優點!

除了強調正向眼光,西少十分重視少年的主體價值,期待「瞭解少年這個人,陪伴其去探索他的處境?對他的意義是什麼?」,從中展現的是社工如何選擇站在一個平等且開放的角度去瞭解少年,並能真誠地欣賞少年的「生存之美」,而非採取傳統的問題取向,或急就章地從權威的角度給予不切實際的處遇。如此一來,少年因感受到社工「正向」與「好奇」的態度,並非扮演「矯治」或「說教」角色,也就願意卸下對一般成人的防衛,與社工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記得在一次活動檢討時,社工分享西少期待與少年的關係中,能讓少年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被肯定」,準確傳達了社工建立關係時的態度。

(二)   關係X專業:

  1. 何謂專業關係?

    實習期間經常能觀察到社工與少年間密切且平等的互動關係,少年可以在社工面前坦然討論性關係、感情煩惱、用毒或販毒情形等私密議題,社工也自我定位為少年生態系統中的「正向成人、另類朋友」,長期經營並持續拓展社區少年關係網絡。然而,也因著有機會與督導討論西少與少年的關係,及其中與社工專業倫理考量的曖昧部分,激發我去思考何謂「專業關係」?或更進ㄧ步思考「關係」是什麼?「專業」又是什麼?為什麼許多實務工作者會先入為主地認為「專業」是嚴肅的、疏離的、學術的、或直接聯想到專業霸權或社會控制?反之,社工如果與案主的關係太好就容易被認為不專業?其中,「社工專業倫理」又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是保護?還是限制?保護誰?又限制了誰?

    6月8日參加「2012街頭外展遇到愛 青少年外展工作實務研討會」時,聽到萬育維老師的回應,碰巧也觸及了「社工專業關係」的討論。萬老師提到「外展工作的難處:擺盪在照顧(caring) 和控制(control)之間,社工員的作為必須清楚、明白。」且「社工員的正向能量也必須夠成熟、夠穩定、夠健康;否則在溫暖、尊重、關懷、同理的情境下,社工員和少年的關係很容易變成告解與救贖的關係。那不是真正的助人關係…」,提醒社工經營與少年的信任關係的同時,必須清楚自己心中的那把尺長什麼模樣?自己的立場與界線為何?評估面對少年的狀況時,何時該按捺下來?何時該挺身而出?才不會因社工自身的模糊與無知反而對少年造成傷害。

    實習近尾聲,我對專業關係是什麼仍沒有明確的答案,但至少瞭解到關係與專業的討論不會也不該是對立的「vs.」,而是交織且相輔相成的「&」,而助人工作的價值也許就在兩者不斷的對話中湧現。

  1. 專業關係之後?

    在實習過程中片段地窺見少年身處的家庭與社區脈絡,少年、家人、朋友、師長、社區成人、社工交疊而成的複雜網絡,總給人「剪不斷,理還亂」的感受,觸發我去思考社工能做什麼?在團督的過程中,老師也不斷鼓勵我去從鉅視面去思考各種介入的可能性,尤其是社區工作,如何運用西少在地化與深厚社區少年網絡的優勢,帶動以少年生態系統中其他的相關人士與組織共同關心少年,進而排除阻礙少年發展的因素?此外,少年除了做為服務使用者外,他們是否可能轉換角色,成為「社區的主人」?西少所接觸的少年經驗到的是多數成人都不瞭解他們或持有許多負面的標籤化印象,縱然社工能以優勢與生態的觀點去理解他們的位置,並聆聽他們的想法,但社區其他人呢?他們是否有機會去認識少年不一樣的面貌,尤其是正向的部分?或認真地聆聽他們的聲音?換言之,少年能否具有足夠的權能去與社區溝通、協調,讓社區聽見少年的主體意識,並回以友善的態度與社區環境?

 

 

[1] 樹幹部份:耐心等待、相信、尊重、探索、接納、陪伴以及熱忱;果子的部份:改變、創意、仁慈、彈性、正向眼光、幽默、開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西區少年服務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