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二年級   姓名:高宛如

學校老師:廖美蓮 老師    機構督導:陳姚文 督導

101年期中實習總報告

 

壹、前言

    與青少年工作的連結,始於大學。還記得,一開學就接收到許多機構招募志工的訊息,在同學的邀約便參與了說明會,又受到已是志工的學長、學姐的熱情邀約,便踏進青少年志工的世界,一晃眼就是至畢業的前夕。從當初的陌生到熟悉,這一路雖走得跌跌撞撞,卻也讓我對於青少年領域總是存有一份的熱愛與眷戀。然而,大學的實習因一些因素的考量,我並沒有特別選擇該領域,只是後來有幸考上研究所、經歷一些事的碰撞與衝撞,讓我更能堅定想從事青少年工作的念頭與決心。

 

     而回頭整理自己社工學習之路,我在領域間搖擺與猶豫許久,看似繞了一大圈,卻也讓我想踏重新踏入青少年工作的懷抱。因為實習的機會,讓我有機會可以踏上過去還未完成的路途與修行。或許有人會問,北市有好幾家少年中心,為何會選擇西少?我想是當初修課,老師有請西少的社工於課堂中分享經驗與還是全職學生的我們在學術與實務間交流,從中感受到社工們對於青少年工作的信念與一種堅持,讓我感受他們總是可以與少年們這麼的貼近,而引起我的好奇,又加上西少執行的外展工作又是自己感興趣的,故想藉著實際參與,來瞭解他們如何進行著青少年工作,讓少年與社工總是可以這麼靠近與信任彼此。

 

貳、實習旅程:由於為期中實習,因時間關係有些未能參與,但仍會針對這半年度可實習之內容做陳述與過程中的體察:

 

一、有參與之部分

(一)第一站:酷樂園與食堂

1.酷樂園:是少年放學後休閒與放鬆的好去處,其開放時間為週一至週五下午四點至七點,而在酷樂園少年能做些什麼呢?少年在其當中可以使用由西少提供的設施與設備其包含:可分兩大類,插電設備(電腦、WII、PS2、PS3、KTV室,須登記使用且有時間限制)與不插電設施(桌球室、多種桌遊、漫畫集)。另外,本年度有新創方案,提供三種興趣團體(週一:魔術社;週三:桌球社;週三:吉他社,每社團時間長度約為45分鐘左右),採事先報名制,如都感興趣皆可報名之。而酷樂園主要作用除提供休閒娛樂之用,其也是讓青少年學習規範、人際互動、同儕支持、資訊交流、增進外在刺激之作用等…但最重要的是在少年玩樂的同時,是可以感受到成人(社工、實習生)的關懷與陪伴,且有困難或疑惑是有成人可以做討論的。

2.食堂:顧名思義就是用餐、吃點心時間,同時也是停機時間(暫停任何設施之使用),它是穿插在酷樂園當中,此時間所有人都聚集在同一餐桌上。原則上由當日輪班社工負責準備食物,除週四是由少年當家成員輪流協助準備。在飯前少年會請少年協助擺桌椅、開動前會有一名少年帶感謝、吃東西時間則是一同聊天、分享一些生活趣事、飯後則會分配善後之工作。這部分其實也是讓他們學習做家事與培養這動作後所附帶的一些能力。

 

而酷樂園與食堂這部分,是我這學期時期參與最多的,也因此與少年較為熟稔。

這時段主要任務就是主動的陪伴、關心少年日常生活、與他們一起吃喝玩樂和聊天,此時也是蒐集少年近況與更新的關鍵時刻,從互動中觀察與掌握少年狀況,同時也從少年之間的互動,去觀察彼此的關係轉變與角力運作。另外,當發現少年有需求,也可立即回應與協助之。

 

(二)第二站:參與夜間社團與設計

    其夜間社團採隔週方式進行,其時間為週四18:30-20:00。除第一次活動由社工主帶領,後續由少年當家(由社工或實習生協助帶領討論)與實習生輪流設計活動,其活動形式可以是美食體驗、手工藝、運動體能(亦含競賽方式)、節慶活動等、休閒娛樂等活動,而本年度之夜社,需融入「環保」或「公共參與」之概念於活動當中,而活動之後半段會留帶領參與該次活動之成員進行討論與分享。而夜社另一個目的也是提供少年與延長開放時段,有另一個活動之選擇。

 

(三)第三站:萬華區外展工作與主題宣導

外展即是出動出擊,深入至少年常出沒的地方(像是網咖、撞球場、小公園、校園角落等),從聊天開始,與少年建立關係、瞭解少年近況、心情點滴與感受少年的感受,並從中觀察與發現少年們的需求(need)和需要(want),進而去思考可回應與協助或提供處遇切入點。而外展工作是每週一次(原則上是定時定點),如鎖定的標的少年(通常是一群)藉由外展時的時間會把服務或資源帶給服務的對象,但如有任何變動,其工作方法也會隨時調整。而外展工作,亦有其他配討,故整個外展工作之架構是含有個案、團體與社區等工作方法。

另外,在外展時,並不會只單獨鎖定原已認識的少年,如少年之其他友人(為我們不認識的),亦會主動出擊,去介紹我們是誰?我們來自哪裡?來這做些甚麼事等?讓這些少年對於我們有初步的認識,而這些青少年通常會願意聆聽我的們,或許見他的好友(已認識之少年)與我們能如此熟稔與談天,通常較無明顯的防衛心,亦會以點頭與微笑表示他們接受到我們的訊息。

 

(四)第四站:其它

     歸類於其他的原因是較屬於非固定與連續性的參與,故皆歸屬之。其內含:

參與兩次家訪、一次校訪、整理與登入個案相關統計數據、協助外展手冊校稿、協助與參與街頭外展遇到愛-青少年外展工作實務研討會、陪同少年當家食物採買等。

二、未參與之部分

   因實習時段關係,而未能參與,其實有些遺憾,但仍為中心重要方案之一,故只能以簡短方式陳述之:

(一)未到站1: Playing少年群組會談(即為未升學與未就業之少年)

    此方案為外展工作配套之一,原則上社工每週會以電話聯絡約訪目前未升學未就業青少年,運用群組會談的工作方式,關心少年們的近況、更新與掌握少年的最新訊息以及藉由此會談的過程去評估是否有需要提供相關處遇與資源以利協助少年。而其會談地方通常為少年熟悉地方,像是咖啡飲料店或速食店等。

 

(二)未到站2:麻辣團體

為外展服務方案的配套活動之一,是與學校合作的工作方式之一。以團體的形式進行,參與少年約10個左右,其運作方法是一週會談與討論、一週團體。而少年是活動的帶領人,而社工、與實習生都是輔助者,其概念有點像是以培力的方式帶領之。

 

參、旅程之修行:近四個月在西少裡的旅程,從最初的陌生,到漸漸熟悉,其過程有歡笑但也夾雜著淚水,但也因為這趟旅程,也開拓我在青少年工作的領域的視野及視角,以及經歷與以往很不同的學習之路,讓我在專業學習與個人成長獲得許多寶貴學習與經驗:

 

一、專業成長與實務結合

(一)以正向眼光取代問題解決

    這部分是在西少感受到最深刻一種助人信念,西少的每位工作者能與少年皆如此貼近,是把青少年視為「人」,懂得以欣賞的視角去看見他們的潛能(能力)、特質以及獨特性,並把自己(指工作者)的位置拉到與少年是在同一條軸線上,試圖走進少年的生命中,形成一個得以對話的路途上。在這路途上,我學習到是去看見、聽見、欣賞著少年生命故事,我看見少年人用自己的方式去創造、生產與傳遞屬於他們所擁有的文化,這讓我學習用「理解」取代容易落入問題解決的漩渦中,讓我更能看見每位少年的價值與獨特性,也漸能體會善牧「一個人的價值高於全世界」的信念,是如何在這當中發酵。也因為在這信念下,更能深刻感受到少年在面對主流文化的困境與壓迫,有太多對於青少年形象的污名與標籤,大多人的眼中,只看得見他們那些汙名與標籤的角色與形象,卻遺忘了他們在不同的處境與遭遇還有其他的角色以及看見他們同為身為「人」,應有的人權與尊嚴。

 

(二)「陪伴」為重要的服務

     雖以社工實習生的身分在面對每位有著自己性格與獨特性的少年,在與之相處,會覺得在其歷程中會有多重角色的展現與扮演,而不同的角色會隨著相處歷程與情境縮小或是放大,且無論為何種角色,其歷程都是一種陪伴。從不同的角色中,去看見、去主動關懷與關心、去瞭解少年的需要;進而以持續與穩定的方式提供陪伴,以真誠的心去打動少年、以陪伴協助少年從混亂的現狀中找到支撐下去的優勢。我從每一次與少年的相處中,體察到無論我們扮演何種角色,我深信陪伴一直在社會工作中是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助人核心與信念。而這個陪伴的力量,雖無法確認它何時會在我們與少年的關係中發酵或是對少年產生何種影響與薰陶,但我堅信這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服務內容,且是有力量有意義。而從這個陪伴中,我們就如同相機鏡頭,可以調整焦距縮小、放大、放遠與拉近,而隨著與少年相處的互動、關係與信任的轉變而有所聚焦與調整,把我們拉置於一個可以清楚聽見、看見的視野與範圍中 。

 

(三)以社區為基礎的服務模式-主動出擊,走進少年的生活

    外展為西少重要工作模式,故在西少最大的體驗之一就是走入少年生活的地方,從接觸少、認識少年開始,去認識與體察生活環境(萬華區)與少年間的連結與影響力以及認識少年身邊更多的友人,其人際網絡連結起來是相當龐大的,可以看見少年在人際網中的與同儕的連結與友好程度等。在認識與少年建立關係中,可以從個人、同儕、社區文化去認識、理解與少年,進而協助工作者去開發、連結、引進相關的支持的系統。而主動與少年們的接觸方式,資料的蒐集不僅止於他們身上,而是可以擴及至同儕的相關訊息,以利蒐集與掌握少年關係的變化或近期發生的事件,有時也可以進行訊息的交叉比對與確認,讓訊息更具可靠性,以利可以做更多面向的評估與判斷。另外,也由於是主動走進少年生活的社區中,對於萬華區的生態與文化可以有多一些的認識與體察。

 

二、工作手法之學習

(一)外展工作

    是在西區實習主要想學習的部分,在前述實習內容已有說明,但想提及的是而本學期在萬華區所經歷的外展過程,原有鎖定一群組(常出現於小學校園裡),因改移陣地(較常至朋友家中)或某些人面臨一些事,而導致這群組有些瓦解,導致無法提供穩定且定時的服務。故有一陣子以遊牧方式進行,尋找社區少年聚集地,而那時有接收到子爵撞球場(曾經是外展據點)似乎要有少年開始會去那裡打球,同時也會至少年曾出現過的地點是尋找之,故有一陣子服務比較像是遊牧,雖不執著於原鎖定的少年群組,但就還是會有一些目標群,並主動聯繫數個目標群中的少年來獲知訊息,接著是以比較像遊牧的方式,到少年可能出現的地方進行外展,雖可能原先認識的少年人數有限,但可透過少年關係又去多認識其他少年,去進一步的認識。而在當中我也常思考,掌握了許多訊息後,外展工作中是否能區隔工作階段或分期,而不只僅限於掌握訊息或只有較前端的處遇而已?

    另外,外展工作流程「覓、見、深、處、追」,想特別提及「覓」的部分,是主動進行景觀勘查與店家拜訪,故當與店家漸熟識或是取得他們的信任,它們也成為重要訊息來源之一,讓我們可以先行掌握一些資訊或近期少年的整體概況等。

1.發現與體察

(1)在外展過程中,我覺得很重要的是除了是掌握少年個人最新動態及狀態,另一部分掌握少年間彼此的關係與關聯有頗為重要,就可以去了解它們彼此的正負向連結狀況以及他們可能接觸的人群(大人、少年)的一些網絡等,有時也是評估是否要介入處遇與提供服務的切入點之一。

 

(2)因外展為長期耕耘,在檢討會上社工常提到長到萬華區少年所接觸的成(無論是父母親或跟得大哥),幾乎都在江湖上行走,會因過往經驗關係總是會禁止或預防少年們do something(像是用藥、變壞)等,但自己卻仍做著這些事,常不具說服力,但有時成人禁止少年做的事,或多或少還是會正向影響少年少碰或不碰。只是從少年立場來說或許也常存在著且成人可以的,為什麼我們不可以的疑惑吧! 故我會覺得這樣的禁止其效果是有限的。

 

(3)因為外展,讓我有機會可以踏入少年平常的生活圈,從聊天中去聽見、看見他們的生命故事、去認識萬華區的生態與文化,再進一步的去理解這樣的生態環境是如何形塑與影響這群少年人的生存與生活、在地文化傳遞的影響力,也因此看見少年從中開創與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對我來說我看見了他們堅韌的生命力、屬於他們獨一獨二的文化(語言、流行事物、兩性相處、對出陣的熱衷)與生活調性。而單從主流角度來看,他們的文化或許呈現了許多亂象與犯罪事實,但從不同角度切入,仍是可以感受到他們在主流邊緣中的生存之美。

 

二、群組會談

    是西少特別與創新的工作方法,是在這次實習中所認識與學習的。我所理解到的群組工作主要是運用於外展工作中,就方式來說有三個可能情況:一、是一位社工對數位少年;二是數位社工對一位少年;三則是數名社工對數名少年的狀況。而場域部分通常是開放的場所。由於是一個小群體的方式,其一來一往的對話是快速的,我覺得其好處是可以從對話中有交叉比對的效果和在確認訊息正確度及可靠性。而另一部分是,從對話中我覺得不同社工對於不同話題或議題的敏感度、好奇心會有程度上的差異或所切入的觀點與層面會有些不同,故在討論上可以有更多的視角與枝節的延伸。只是由於是群體的談話,在其過程中總免不了閒談、雜談的穿插,而另一方面場域、少年之的關係以及少年與社工間關係的差異多少會有所干擾或使資訊的蒐集上會有所限制。

 

三、個人修行與習得

(1)保持彈性

    再一次的進入實習場域,我發現我還是容易陷入過往的框架中以及屬於自己學習上的SOP流程。還記得剛進入實習自己的樣貌,竟陷入在這樣的開放場域中,總覺得亟需要做些什麼,卻不知從何開始,這樣的狀態下讓我有很深的挫折感而迷惘。透過不斷的釐清,覺得自己過於心急地希望能有所作為,急切地想做些事和所學能有所發揮,才覺得有走在實習的路途上,但踩在這軸線上的我,卻遺忘回歸助人的本質去思考與開始,故我讓自己歸零重新出發,我學習放慢腳步、學習自我調整,不急於下判斷或做出任何推測與假設。而這樣的轉變,我發現自己與少年的相處可以更貼近,也更能玩在一起與融入青少年群當中。同時,也漸能發現每個少年可愛的地方與屬於他們自己風格的樣貌。也因為保持著彈性的精神與態度,我覺得在服務的提供上可以有更多的元素與變化包含在其中,而可以看見社會工作中的創意與創新。

 

(2)沒有難相處的少年,只有我們不願靠近的少年

    雖從大學就與青少年領域有所接觸,但在西區實習卻讓我深刻發現自己在這領域的很大的一個限制,就是青少年的特質與類型會是阻礙我與他們之間的距離感。由於在實習中,主要接觸的就是酷樂園與外展這兩大區塊的少年,或許酷樂園的少年與我過去所接觸的少年特質較為相似,故自己在與他們相處上頗為自然,也很快可以融入,會有我們是同一群的感覺;但遇到外展的少年,我卻會有些慌張感,我確定不是因為緊張、害怕,經一次次的自我對話與釐清而是我自己會不自覺的與他們有所分界,而感到有距離感,故與他們聊天過程我比較容易卡住,而感到很不順暢,進而有焦慮感;但我的內心又會告訴自己要放下自己所築的那道藩籬,只要願意打開心胸與他們之間是可以有小小的轉變與發展,只是真的有些不容易,相較於其他人我可能需要拉長時間去瓦解這道阻隔我與這些少年

對話的空間與關係的進展。

 

(3)價值觀的交會與衝撞

    每個人都走過青春期,與外展的少年接觸讓我又想起自己的國中生涯,那時我就讀的班上同學特質與外展少年有些相似,因為補習關係有時放學會與他們一同走至市區,在其間會聊天、聊一下他們課後的生活,與他相處中我褪去面臨課業與升學的競爭,覺得很輕鬆自在。我曾一度陷在到底要走著主流的路還是要走著他們那條有些艱辛的路?抉擇的最後,我發現我根本沒有勇氣與他們那樣般的玩樂與生活著,所以選擇主流這條路走,但同時也種下我對青少年領域的某種執著與熱愛或是滿足自己內在小孩的東西。這樣回頭一看到面對外展少年,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所養成的價值觀與他們就是會有所差異,面對他們與一些在江湖打滾的人一同和一些走在違法邊緣或觸法的行為,我自己心裡會不自覺地畫上一道分隔線。即使學了社會工作,知道要用不同視野去看待青少年這個族群,但從這族群中又包含許多類型,當中有相對好掌握或我們心中認定比較穩定與乖巧的,但也有一些是需要更費神與時間去等待。只是這樣的區隔出現,我對於那些比較有在玩的少年,心裡雖能以開放的態度的面對之,但我的行為或下意識的舉動卻比較像是把他們推開,其實我有些懊惱與挫折,想衝破這番的困境。在西少實習過程中,我更能明顯體察到自己會因為少年特性會有所不同,對於外展的少年,我覺得我停在很表層的部分試著欣賞與聆聽,我覺得我並沒有把我們之間拉到同一線上,還是比較像是在不同的線段上,各自觀望與試探。

 

    近四個月的實習旅程,在慶祝西少16歲生日下告一段落。回顧這階段的實習生活夾雜著酸、甜、苦、辣,從不適應中漸漸走出一條路,旅程中有許多的驚喜與收穫,以及對自我的覺察,過去總有些自以為是,以為靠著一股熱情、衝勁就足夠,但這次的實習卻讓我發現自己在面對這領域的自我限制,也讓我驚覺到青少年世界真的很多樣化,想要浸入其中並不容易,需要像剝洋蔥一層一層的深入與瞭解,但歷程我想是艱辛的,需要拉長時間以及耐心等待,另一方面是從中對自我的覺察。這次在西少的旅程,有著許多感動與領悟,讓我發現對自我角色的認同(從doing a social work到being a social work)及自我的期許是重要的,另一更方面任一工作模式它並非教條,是從中能有所感動及行動的。

 

     最後,由衷感謝西少的每一位夥伴!這階段的旅程在此結束,但下一階段的旅程又即將到來,祝福大家也祝福自己。這次的實習旅程真的很酷也很難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西區少年服務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