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華少年服務中心的故事 part2 by 世芊
我所知道最初的萬華少年服務中心
善牧為什麼想經營萬華這樣的少年服務中心?就我所
知,過去我們有一個單位稱做外展,他們的工作是去觀
護所帶活動,也追蹤一些岀所的少女,在追蹤的過程中
發現,我們真的很需要一個空間讓少女們可以來,並有
歸屬的地方,像中央大樓那種辦公室的場所,是很難讓
青少年產生歸屬,並很渴望可以去的,除了“人”以
外,應該要有一些其他的硬體設備與空間,讓我們服務
的青少年可以停留並喜歡去,在那邊可以感覺到輕鬆自
在的地方。
當社會局有這個公設民營少年中心想法時, 主動與善牧聯繫,因為善牧是國際性組織,在國外也有 一些外展的經驗,所以期待善牧能夠去投標。當時成立 的規劃是否希望在各個行政區都成立或是有分區的考 量,目前已不可考,但當時我的前輩們在做機構介紹時 都會說,社會局有意在各區都成立少年中心,首先選擇 了青少年問題比較嚴重,需求比較多的萬華區。基金會 得知萬華少年中心招標的案子,就開始寫計畫書準備投 標,撰寫人是蔡怡佳(後來中心第二任主任宏信的太 太),第一份投標的計畫中主要服務對象是鎖定在少女, 經營理念是以社區為基礎,以他們(青少年)為中心。
基金會提出了幾個有趣的問題:怎樣的社區條件使得這樣 的青少年問題成為可能?這個社區用怎樣的土壤來孕育 他的青少年?青少年在這個社區的位置在哪裡?他們如 何理解自己的過去和現在,以及能到怎樣的未來?
當時的計畫目標為:
1.以外展服務方式,主動提供行為偏
差、翹課、翹家,在外流浪之少女適時輔導及相關之服
務措施,以減少接觸及誘發犯罪的可能,預防少女誤入
歧途。
2.與學校合作,照顧目前教育體制下適應不良以
至於逃學之女學生,提供以個案為主體之教育與輔導計
畫。
3.防治離開少年觀護所及婦職所的少女再度犯罪,
提供所需的輔導及相關服務措施。4.以萬華為據點,集
合相關資源,建立區域性少年問題防治服務網絡。5.協
助少女重建與家庭、社區的關係。後來,在投標的過程
中有另外兩三家投標單位的競爭(分別是導航基金會、青
友中心、勵馨基金會)。最後,由善牧得標,也開始了我
們這十年的故事。
一開始,聽說中心是暫時在莒光路租了一個三十坪大的 辦公室,找到五位工作人員就開始少年中心的工作,接 續之前善牧外展單位的工作,持續進觀護所去帶領團體 與課程,也開始在萬華區進行外展的初探,甚至也安排 工作人員去香港的外展機構參訪與學習,並已經開發岀 東園街老地方和慕客兩個外展據點,同時,還有去學校 認輔學生,並也在著手新的場地的空間規劃與中心開幕 等等活動(中心Logo設計比賽等)。
第一年,工作人員的 折損率很高,從資料中顯示,到第二年除了主任和另外 一位跟善牧淵源比較深的工作人員以外都紛紛離職,開 創性的工作不容易,後來我也親眼見識到其他新成立的 少年中心頭兩年人事的變動。
第二年(86年)開始,中心
搬入梧州街現址,中心的工作正式分成三組:外展組、
中心組與學校組,三組的工作人員各司其職,彼此的工
作都很獨立,偶爾會一起辦理中心較大型的活動。中心
開放時間是從下午一點到晚上九點,週三到週日,所以
中心組的工作人員和其他工作同仁的上班時間不相同,
他們的工作內容以在中心值班,陪伴來中心活動的會
員,並舉辦會員的活動,如:社團、慶生會等,也會針
對會員中有特別需要的少年開案進行個案工作。
學校組
的工作主要是接受學校轉介追蹤認輔的學生,也會去學
校進行團體工作。外展組就開始在社區內進行景觀勘
查、據點外展、西門町的宣導諮詢、也會接受少年隊夜
間勸導名單的追蹤諮詢(這部份工作跟少輔組有很大的重
疊)。
87年2月,由當時學校組負責的社工員規劃了一個
多元性向發展方案(善牧學園的前身),讓中心接觸會
員、外展少年、學校追蹤個案當中的中輟生都能來參與
的一個方案。
這個方案一開始是每天下午進行,有很多 不同的課程讓中輟生有興趣可以參與。這個方案開始推 行後,中心其他工作有停擺的狀況,全中心也考慮是否 專心來把這個方案做好,但社會局並不同意這樣的做 法。
按照當時在的同事的說法,中心工作人員也在這個 時期彼此不和,在理念上有所爭執,當時分成了兩派, 有親主任派與自主性很強的社工員派。在大家都狀況不 好的情況下,基金會上層(執行長)也必須介入處理,自 主社工員派其中之一提出辭呈,另外一名跟進,也得到 執行長同意,主任也提出辭呈獲准。最後只剩下中心組